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②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③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④,列如崪岫⑤,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⑥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⑦,中有浮图⑧老子之宫,三门嵯峨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⑩,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⑾,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⑿!
(选自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
①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②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③第:只。④叠巘(yǎn):重重叠叠的山岭。⑤崪(zú)岫(xiù):险峻的山峰。⑥欻(xū):快速。⑦鱼鳞相比:像鱼鳞一样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⑧浮图:佛塔。⑨嵯(cuó)峨(é):形容山势高峻。⑩晡:申时,等于现在下午三时到五时。⑾阿房:与以下 “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⑿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小题1:“魏之铜雀”是指三国时________(人名)建造的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家僮走报怪事
(2)第见沧溟浩渺中
(3)鱼鳞相比
(4)冉冉漫灭
小题3:与“初未之信”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
小题4:与“钟鼓楼翼其左右”一句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于其身也,则耻师也,惑矣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5:把“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文中描绘的景象称之为_______,作者记叙这一现象是为了借题发挥,认为_________。以此来抒发对宋朝覆亡的感慨。
参考答案:
小题1:曹操铜雀台
小题2:(1)跑?(2)只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译文】
我以前曾经读到《汉书·天文志》上有记载道:“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会有这样的事情。
唐寅三月,我为了躲避兵乱,暂住在海滨。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时,家僮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报告外面发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们看了觉得非常惊奇。”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人来邀我前往共赏此奇景。到了海边,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在广大无边的海面上,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迭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犹如一座人口多的城市,几十万户人家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其中有佛寺、道观、三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别护着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翘出如牙的建筑装饰,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的像站立着的人,有的像野兽在逃散,有的像飘扬的旌旗,有的像瓮盎之内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傍晚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奇异景象那里去了呢?大海还是像往常一样风平浪静。
沈括在《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是因为亲眼看过,所以才开始相信有这回事的。
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此高耸入云的楼台殿阁,历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换星移、朝代交替,这些宫殿楼阁都已经荡然无存,化为焦土、尘埃,这也算是一种海市蜃楼吧!想到这些,那里还有闲暇工夫去讨论这种蜃景的奇异现象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况且)
B.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C.长于臣(介词,比)
D.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
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为衡州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钦征交州,复启頠同行。钦度岭以疾终,頠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时湘衡之界五十余洞不宾,敕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之,粲委頠为都督,悉皆平殄。
侯景构逆,粲自解还都征景,以頠监衡州。京城陷后,岭南互相吞并,兰钦弟前高州刺史裕攻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其郡。裕以兄钦与頠有旧,遣招之,頠不从。乃谓使云:“高州昆季隆显,莫非国恩,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扈。”及高祖入援京邑,将至始兴,頠乃深自结托。裕遣兵攻頠,高祖援之,裕败,高祖迁頠为始兴内史。
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举所知。”群臣未有对者。帝曰:“吾已得一人。”侍中王褒进曰:“未审为谁?”帝云:“欧阳頠公正有匡济之才,恐萧广州不肯致之。”乃授武州刺史,欲令出岭,萧勃留之,不获拜命。
时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元帝深患之,遣王琳代为刺史。勃遣其将孙信监州,尽率部下至始兴,避琳兵锋。頠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拒战。勃怒,遣兵袭頠,尽收其此赀财马仗。寻赦之,还复其所,复与结盟。萧勃死后,岭南扰乱,頠有声南土,且与高祖有旧,乃授頠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未至岭南,頠子纥已克定始兴。及頠至岭南,皆慑伏,仍进广州,尽有越地。
初,交州刺史袁昙缓密以金五百两寄頠,令以百两还合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付儿智矩,余人弗之知也。頠寻为萧勃所破,赀财并尽,唯所寄金独在。昙缓亦寻卒,至是頠并依信还之,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庐于麓山寺傍庐:房屋
B.与頠相善 善:友好
C.五十余洞不宾 宾:归顺
D.未审为谁 审:明白
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裕以兄钦与頠有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頠乃深自结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且与高祖有旧或失其所与,不知
⒑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頠生于长沙郡一个豪门望族,祖父、父亲都曾任官,但他却屡次拒绝了州郡的征召,专心于学业。
B.侯景叛乱时,岭南局势动荡,兰裕攻打萧绍基,夺取了萧绍基的郡邑,欧阳頠毫不客气地对他提出了批评。
C.萧勃死后,岭南局势又出现动荡,欧阳頠奉命前往,平定了始兴,并进一步平定了广州等南越所有地区。
D.欧阳頠为人清廉、守信,友人在他那里寄存钱财,他在资财丧尽的情况下也没有动用,在友人死后,把这笔钱还给了友人之子和龚翙。
⒒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
译文:?
⑵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
译文:?
⑶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译文: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参考答案:
8、A
9、B
10、C
11、(
本题解析:
8、A(此题考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B.“善”:“友好、友善、交好”,《鸿门宴》一文“素善留侯张良”句中“善”即为此意。C.“宾”:“归顺、服从”,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解释为“服从、归顺”。D.“审”:“明白”,《报任安书》中“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中“审”即此意。A.“庐”在句中应用作动词,“建房屋”的意思)
9、B(此题考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查形式是选文虚词与教材虚词相结合,范围在江苏考纲规定的12个虚词之内,其中今年新增加的两个虚词选考一个,能力层级为B级。A.前一个“为”,判断动词,译为“是”,后一句选自《六国论》,“为”表被动。B.两个“乃”均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一句中“以”即此意。C.前一个“乃”表示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和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后一句选自《石钟山记》,“乃”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反而”。D.前一个“与”,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后一句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与”可译为“结交”)
10、C(此题考点是“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原文“未至岭南,頠子纥已克定始兴”,平定始兴是欧阳頠儿子所为而非欧阳頠所为,只要细读选文,就能筛选出正确信息)
11、(1)父亲死了,(欧阳頠)因哀伤过度而消瘦得很厉害,家产积蓄,全部让给兄弟们。(2)刺史庐陵王萧续非常欣赏他,召引他作为宾客。(3)他就是这样地把许诺看得很重,当时人没有不惊叹佩服他这种行为的。(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参考译文: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是长沙郡的豪富家族。祖父欧阳景达,梁代担任本州治中。父亲欧阳僧宝,做过屯骑校尉。欧阳頠年轻时质朴正直有思辨能力,凭言行举止忠厚诚信在岭外闻名。父亲死了,因哀伤过度而消瘦得很厉害,家产积蓄,全部让给兄弟们。州里郡里频繁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于是在麓山寺旁建造房屋,专心精进,研习学业,博览通晓经史著作。
梁左卫将军兰钦年轻时,和欧阳頠互相亲善,所以欧阳頠经常跟随兰钦出征讨伐。兰钦担任衡州太守向南征讨夷獠,捉住了陈文彻,俘获的人数不完,进献的大铜鼓,是历代所没有的,欧阳頠参与了这件事情有功,回来后担任直阁将军。刺史庐陵王萧续非常欣赏他,召引他作为宾客。兰钦出征交州,又请示让欧阳頠一同随行。兰钦越过南岭由于生病去世,,欧阳頠被授予临贺内史,他启奏皇上请求为兰钦送丧回京都,然后再赴任。当时湘衡的边界有五十多个部落不归顺,皇上命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伐他们,韦粲任命欧阳頠为都督,(五十多个部落)都被平定。
侯景叛变,韦粲自已离开回到京都征讨侯景,让欧阳頠监管衡州。京城被攻下后,岭南地区互相吞并,兰钦的弟弟前任高州刺史兰裕攻打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取了他的郡邑。兰裕因为哥哥兰钦和欧阳頠有交情,派人招览他,欧阳頠没有听从。于是对使者说:“高州刺史兄弟地位显赫,无不是沐浴国恩所得,现在应该投入国难支援京都,怎能自作主张做骄横的事。”等到高祖进军援助国都,将要到始兴,欧阳頠就真诚地主动地和高祖结交。兰裕派兵攻打欧阳頠,高祖援助他。兰裕战败,高祖调任欧阳頠担任始兴内史。
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问朝中所有官员:“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十分需要优秀人才,你们各自推举所了解的人。”群臣中没有回答的人。梁元帝说:“我已经得到了一个人。”侍中王褒进说:“不知道是谁?”梁元帝说:“欧阳頠公平正直有匡扶济世的才能,恐怕萧广州不肯送他来。”于是授予欧阳頠为武州刺史,想让他出南岭,萧勃留住了他,他不能接受皇上的任命。
当时萧勃在广州,兵力强大权位显重,元帝对此很担心,派王琳代替他担任广州刺史。萧勃派他的将领孙信管理广州,自己率领所有的士兵来到始兴,避开王琳军队的锋芒。欧阳頠另外占据一城,不前去拜见萧勃,关闭城门,高筑营垒,也不抵抗作战。萧勃很生气,派军队袭击欧阳頠,全部没收了他的钱财物资马匹武器。不久又放了他,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又和他结盟。萧勃死了后,岭南动荡不安,欧阳頠在南方有声望,并且和高祖有交情,于是授予欧阳頠散骑常侍,统率衡州一切军事。还没有到达岭南,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已经平定了始兴。等到欧阳頠来到岭南,岭南人都被震慑而顺服。于是进军广州,完全占有了南越之地。
当初,交州刺史袁昙缓暗中把黄金五百两寄存在欧阳頠那里,让欧阳頠把一百两还给合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交给儿子袁智矩,其他的人不知道这件事。不久,欧阳頠被萧勃打败,财产都没了,唯独袁缓昙寄存的钱还在。袁昙缓不久也死了,到这时欧阳頠按照袁昙缓的交待把钱还给了他们。他就是这样地把许诺看得很重,当时人没有不惊叹佩服他这种行为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卑:卑贱,低下)
小题2:D.( A项,而:修饰。而:转折。 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指示代词,这样的。 C项,其:表推测语气。其:指书。D项,焉,都是语气词。)
小题3:B.(B项中“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选段中没有提到)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