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2 20:27: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其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乃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藉,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旧唐书·唐临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县令
B.囚等皆感恩贷宽恕
C.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推究
D.比来有司多行重法  近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约,令归系所
B.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唐卿所断,既非冤滥论罪务从重科

C.临请自当其罪
D.临对诏称旨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词语解释、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竟不扬言其过
B.临白令请出之
  其年,迁大理卿轻者请除名

C.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D.令因请假
   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临因是知名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放轻罪囚犯回家耕种问题上,唐临与县令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B.下人无意犯错时,唐临总是找借口为他们开脱责任,减轻他们心理压力。
C.因唐临执法公正,连死囚犯都口服心服,没有怨言,这受到皇帝的称赞。
D.在讨论对萧龄之如何处置时,唐临坚持要依照尧舜大法严加处置,不得枉法。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善、美、好)
小题1:务:务必、一定(所:处所、地方/“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结构;当:承担,担当/应当,应该;称:符合/呼,呼唤)
小题1:请:请求(其:他的/那;既:既然/已经;因:于是/因)
小题1:(A县令不同意,更多的是不敢承担责任,两人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B唐临不是为下人开脱责任,而是暗中观察,自己找借口为下人下台阶;D唐临坚持依法处罚,但不是坚持依尧舜大法严加处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参考答案:见译文


本题解析: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不要紧,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开厨房远远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召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寇:攻占
B.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图:图画
C.道根能走马步地??步:丈量
D.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喻:解释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乡人蔡盗斑为湖阳戍主??????②何故不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
B.①因说显达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C.①率乡人子弟胜兵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①出与魏军战????????????????②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3. 下列句中能表现冯道根“谨厚“的一项是(?)
①少失父,佣赁以养母???②为将能检御部曲??③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④每所征伐,终不言功???⑤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⑥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所以在当地以孝出名。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时,攻打蛮锡城,没有想到反被蛮人围困,是道根救了他,由此道根更为出名。
B.建武末年,魏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太尉陈显达受皇命率军与之作战,冯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大力支援,故陈军大胜,又收复了失地。
C.魏军攻打钟离,高祖下诏让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参与作战,到达徐州后,计划占据邵阳洲,并身先士卒,积极备战,终于在淮河水涨时击败魏军。
D.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高祖知道后,赞扬他不贪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
??????????????????????????????????????????????????????????????????????????????????
(2)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
(3)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D
小题3 B

本题解析:小题1.B (图:画)
小题2.D.(A①动词,任;②句末语气助词,呢。? B ①趁机;②经由。C ①定语后置的标志词;②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D 都是介词,和。)
小题3.B (①说明了冯道根极尽孝道,⑤说明了冯道根很节俭,⑥说明了冯道根有政治军事才能,得人心)
小题4、B(原文信息为陈显达并未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做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就马上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率领自己的部属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得以保全。
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争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顺了高祖。
(冯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打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
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洲,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壕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走过村庄或田间小路,将领士卒不敢掠夺。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的管理,太平安定,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却性情节俭,他居住的房屋不加修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十六年,(冯道根)统领豫州的军事。将要走(的时候),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召请画工看着道根,(使画工)把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
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②称贷:借钱给人。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户籍:造册登记。
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取妾听:听从。

C.何忧不哉治:治理得好,太平。
D.其如此介:耿介。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谭澄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②为免其逋
③壬子,复大籍其民?????????????④岁旱,令民凿唐温渠
⑤教之种植,地无遗利???????????⑥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澄自幼聪明颖悟,十九岁便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上任后他压制豪强,扶救贫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国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谭澄任怀孟路总管时曾赶上大旱,他发动百姓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谭澄文武双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严忠范守卫成都子城,他采取积极措施,效果显著;元世祖又任命他为副都元帅,负责抚慰罗罗斯人,但刚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谭澄为人非常刚强正直,大名宣抚使游显曾经为各路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亲自来到中书省辞谢,拒绝了游显的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小题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5分)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语法分析的方法辨析,“取”动词,前面又是“听从”又是动词,不是并列关系讲不通,可知错误,还可以结合成语“悉听尊便”中的听判断应是“听凭”的意思。由此断定选项解释“听从”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谭澄”性格特征是“治理有方”,②“为免其通”是皇帝采取的措施,③“复大籍其民”是朝廷的举措,都不属于谭澄治理措施;⑥表明谭澄耿直,也不属于治理措施。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A对应的原文“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谭澄是承袭叔职当上交城县令的,选项“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人物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持——掌握,短长——短处,为奸——作奸犯科。(2)暴骸——露在外的尸骸,逋——逃亡的人。
【参考译文】
谭澄,字彦清,德兴府怀来县人。父亲谭资荣,金朝末年任交城令。蒙古军攻下河朔地区,谭资荣就率全县归附,被赐给金符,任命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任交城县令。不久,又被赐给虎符,代行元帅府的执事,随从攻打汴京有功。40岁时生病,举荐弟弟谭资用代理自己的职务。谭资用去世,谭澄承袭了叔叔的职务。
谭澄自幼聪颖,任交城县令时,年仅19岁。交城境内有一条文谷河,分流灌溉交城的田地。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占水利,人们多年来一直告状,都未得到处理。谭澄用大道理压服郭帅,命令他把水堰挖开,使交城百姓分享水利。有些掌握了官吏的短处肆意作奸犯科的豪强刁民,谭澄查出主使者姓名,都依法予以治罪。乙未年登记户籍,宫府把客居的人户也登记在册,等到征收赋税,这些人逃光了。宫府代这些逃窜的人借贷交税,积下的利息钱有数倍之多,百姓无法偿还。谭澄到朝廷朝见,通过中书令耶律楚材,向太宗窝阔台面陈利害。太宗为之动情,于是下令免去逃窜的人拖欠的赋税。私人欠下的钱物,年月虽长,也只取一倍的利息为止;逃走能够回来的百姓,兔去三年的租税。诏令下达后,主管官衙和民众都认为适宜。壬子年,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能够按时征收上来。
中统元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擢升谭澄为怀孟路总管,不久赐给金符,又换为金虎符。这一年大旱,谭澄让百姓开凿唐温渠,引来沁水灌溉田地,百姓因此不受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至元二年,升迁为河南路总管,改任平滦路总管。
七年,入朝廷任司农少卿,不久又出朝任京兆总管;任职一年,改任为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他)建议说;“不孝敬有三个方面,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应该下令百姓年纪在40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允许他娶小老婆,把这作为延续香火的办法。”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颁布命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卫成都,被宋将昝万寿击败,退守成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命谭澄取代严忠范。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恰逢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应该选用有文武全才的人,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兼领宣慰使的职务行使职事。他刚到任,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8岁。
元世祖曾与太保刘秉忠评论当时各地方长官,刘秉忠说:“如果都像邢州的张耕,怀来的谭澄那样,还愁不能治理好国家吗?”游显任大名宣抚使,曾经为各路的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到中书省辞谢说:“难道皇上不认识我谭澄吗?却要由游显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他就是这样的耿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舍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选自《曾巩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府: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前圣数千载之法——除:废除  
B、其廉耻日以,其田野日以辟——笃:深厚  
C、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庠:学校  
D、其未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备;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