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选自《四部丛刊》本《荆川先生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芟而去焉——芟:砍
B.辄不惜数千钱——辄:总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孑孑然:傲慢的样子
D.吾重有所感矣——重:重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以资政殿学士行
B.甥其为我记之——其皆出于此乎
C.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助对竹子生长特性及一般人对其喜好不同的描写,赞扬了任君偃蹇孤特,不谐于俗的高尚情操,流露了作者对这种情操的赞慕。
B.文章前两段通过京师之人的贵竹与江南之人的贱竹、极边远之地的人的贵竹与内地人的贱竹和内地人对奇花异石的喜好与极远之地的人们对奇花异石的轻视等三组对比,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的结论。
C.作者应舅父任君之约为竹园写记,因此将笔墨重点落在 “竹溪园”本身的结构、布局等情况上。
D.作者对任君高尚人格的赞慕,则蕴含在对任君爱竹的描述中,更蕴含在文章结尾的“吾重有所感矣”的深沉感叹之中。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尤挺挺不妄与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游石门诗序
庐山诸道人①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绝迹,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众徒同趣,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辟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注】庐山诸道人,指东晋安帝时居住在庐山的一些僧人,具体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连大岭,体绝众阜——绝:超出
B.于时众徒同趣,三十余人——趣:同“去”
C.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屡:多次
D.喟然叹宇宙虽遐——虽:即使
2.这篇诗序的行文思路是什么?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东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那些受压抑的文人名士便避开现实,追崇佛教,向往自然,于是避世隐居,依恋山水渐成风气,游宴空谈也成习俗。反映在文章里,《兰亭集序》和《游石门诗序》两文都有一些游宴欢情之语。《兰亭集序》文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乐也。”《游石门诗序》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文又都有悲叹之言。《兰亭集序》曰“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游石门诗序》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课文均为东晋时代的诗序,两者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从石门所在、名称由来、出游年月、同游人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耐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拔:超越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迥怒其不同已,遣仪同宇文威攻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开城西门,溃围而遁/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1)仲文被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关于《归去来兮辞》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是: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似乐尽哀来之悲,实则为诗人领略到大自然真美后的赞美和不能及早归依自然的惋惜之叹。
B.“胡为遑遑欲何之”,问语中包含着对以往迷误的感慨,又透露着回归田园的欣慰。
C.“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以前路”等语写出了作者急切归田园的情态。
D.“乐夫天命”集中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缺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