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58: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8分) 阮郎归·初夏?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小题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2分)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2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景物,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 小题3:就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小题1:D 小题1: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词”这种体裁的文学常识。 小题1: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可用排除法作答 小题1: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松树下苔痕斑驳的柴门紧闭着,只有蝴蝶双双飞舞着越过墙来~~蜜蜂肥大得像蚕茧一样,应该是前山的花又盛开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的五、六句写出了战士怎样的生活?前六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表现出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出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在全诗中起反面烘托的作用,没有那样艰苦的环境,则不足以显示出如此之精神。(意对即可) (2)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发向上、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①,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战火曾烧赤壁山:指曹操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小题1:这是两首元曲,“中吕”是?,“卖花声”是 ?。第二首的“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句子“?”也表达了这种情感。(3分) 小题2:这两首曲子的结尾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宫调?曲牌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题2:这两首曲子的结句分别用了以景结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第一首曲子以“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用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与开头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骄奢淫逸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兴一衰,一乐一哀,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穷极奢靡而最终不免败亡的统治者的抨击之情,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曲子在揭示民生疾苦更甚于穷途末路的英雄美人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慨叹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慨叹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意义深刻且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深诗歌的结句,应该和诗歌的情感、主旨相关,考核的应该是诗歌的抒情方式,答题时注意联系整首诗歌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 次:停泊;逗:停留。 (1)全诗写景紧扣“夕”字,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4分) (2)尾联“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之情感。(3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每联得1分,共4分) (2)“客”是指诗人自己。(1分)这首诗抒发羁旅情愁。诗人旅途漂泊,傍晚泊舟淮水边,驿馆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