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5:35: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3分)


参考答案:(1)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4分)(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中吕】阳春曲·春景
[元]胡祗遹
几枝红雪①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②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①红雪:形容初春盛开杏花的繁茂。②觉来:醒来。
小题1:第一首小令的第四句点明时令,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小题2:第二首小令写残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首小令第四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若隐若现的点点青山叠加,以渲染下句“宜醉
不宜醒”的感受。
小题1:第二首用“残花”作主景,用“细雨”作背景,用“窗外晓莺啼”作主调,作者以
小小的虫鸟活动唤起春天的生趣,以喜悦的心情写残花,不给人零落凄凉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并引起作者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有观点态度。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结合诗句,具体写这些细节,概括作者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梨花一枝春带雨。
(2)捐余袂兮江中,?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长风破浪会有时,?
(5)?,铁马秋风大散关。
(6)?。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7)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参考答案:
(1)玉容寂寞泪阑干
(2)遗余褋兮澧浦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直挂云帆济沧海
(5)楼船夜雪瓜洲渡
(6)红藕香残玉簟秋
(7)辩乎荣辱之境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阑”、“ 澧”、“ 烦”、“ 洲”、“ 簟”、“ 辩”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乡村的清晨静悄悄的,月色尚未退去,林间蒙着雾气,树叶凝着露珠,东方未白,而勤劳的农民已经在耕地了,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7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小题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末句中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承上启下。(3分)
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等热闹场面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铺垫。
小题2:中庭月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础上,结合着诗歌上下句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前两句时,要抓住“暝”“静”来分析,诗人以山昏,池院清静来衬托上片的热闹场面,又为下文写月色夜景做铺垫,所以,前两句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无影”从前句月色清明的意境可知,应为没有影子的意思。诗句以衬托手法以杨花飘落却没有影子来衬托出了月光的清明,结合着整首诗歌的内容可知,这种衬托手法的运用,体现了热闹归于平静之后的清明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