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3等闲识得春风面,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参考答案:1、化作春泥更护花 2、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方岳①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①方岳(1199-1262),字巨山,自号秋崖,安徽祁门人,南宋诗人,与刘克庄齐名。受南宋杨万里、范成大影响很大。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颈联“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该联中“惊”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或:表达了诗人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意对即可)
(2)该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霜月”和“江声”人格化,与“寒渚”“夜船”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诗人,“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凄凉的情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八月六日过灞桥①口占?清?樊增祥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痕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燕山春暮?明?张羽
金水桥②边蜀鸟啼,玉泉山③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注〗①灞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②金水桥:在北京市金水河上。金水河南一支贯入宫内。③玉泉山:在北京市西北,山下有玉泉,故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1)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诗在表现“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用“残柳”写出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第二首诗中的“柳”与“蜀鸟”一同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1点得1分)
(2)(5分)①《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比喻为女子长颦的翠眉,点出了送行人无限的凄惋之意,从而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之“愁”。
②《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残柳的“黄”与“陌上尘”、“月”的“黄”作对比,写出了系马桥南的诗人无以复加的离别之“愁”。
③《燕山春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金水桥”、“玉泉山”等华贵的景物与“蜀鸟”、“柳”等伤感的景物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作了极好的铺垫。
④《燕山春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江南江北”的距离夸大,借此渲染了离乡后的无限愁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门引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小题1: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渲染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
小题2:示例:
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意思对即可)
2.烘托。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描写的意象从词中不难找到,关键是要找全。由“风雨、残花、秋千影”等可以看出渲染出了凄冷、伤感的氛围。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另外词中还用气候、秋千影等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