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0:51: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题。
六国论(节选)
?[清] 李祯
?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 .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 .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 .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 .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 .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2.D
3.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4.C
5.“帝”的内涵是指秦国用武力统一天下,用暴政治理天下;“王”的意思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四海臣服,万民归心。作者认为,“帝”是不能长久的,而只有“王”才是赢得天下的正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无心出岫
A.乐琴书消忧
B.木欣欣向荣
C.请息交绝游
D.登东皋舒啸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交往
B.悦亲戚之情话情话:动情的话
C.农人告余以春及:到
D.将有事于西畴西畴:西边的田地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乐夫天命复奚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表目的关系,C表并列关系,D表承接关系。
小题1:“情话”意思是知心话。
小题1:为一般的反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焉求”,追求什么;B“何之”,到哪里;“奚疑”,怀疑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举匏樽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而未尝往也/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杯盘狼籍/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划线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 ②老师。 ③效法,学习。
A.(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  )焉
C.齐(  )伐我
D.良(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致辞。③推辞、推托。④告别,离别。
A.(  )曰:“臣之壮也……”
B.旦(  )爷娘去
C.义正(  )严
D.义不容(  )


参考答案:(1)A.①  B.②  C.①  D.②  
(2)A.③  B.④  C.①  D.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仲兄①字文甫说
(宋)苏洵
淘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②。”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③。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淘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浮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毅,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①仲兄:二哥,指苏涣。苏洵有两个哥哥,长兄名澹,仲兄名涣。②涣:《周易》中的卦名。元吉,大福,大吉利。③群者:指各种险害。混一:统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蹙而如鳞蹙:收缩,密集。
B.相顾而不前顾:看,对视。
C.岂有求乎文哉文:文章。
D.则天下以为口实口实:谈话的资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所欲涣混一天下者也退论书策舒其愤
B.且兄尝见夫水风乎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激于义而死
D.昔者君子处于世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创作文章的过程,这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学观。
B.文章记述为仲兄改字号事,在讲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时,作者借题发挥,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即“‘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至文”。
C.全文从“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辞为纲,先写风、水的个性,再极写风水相激的“殊状异态”,然后由此生发议论,构思巧妙,结构缜密。
D.文章描绘风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铺排的手法,妙喻连篇,穷形尽相,气势充沛,用风水相激自然成文论证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3分)
(2)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对2处,得1分;错2处,扣1分。对5处,错1处或漏断1处,得2分。对6处,无错断,无多断,得3分。)
小题5:(1)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迹之所存”,1分;判断句,1分;形,名词用作动词,1分。)
(2)(4分)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每句1分;注意“文出于其间”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本题解析:
小题1: 文:名词用作动词,此作“形成文章”讲。
小题2: A以:连词,来。B与:连词,表并列;介词,跟。C焉:语助词;兼词,在这件事。D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3:“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错。应是“阐述了为文贵乎自然的文艺思想”。
小题4:文言断句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文言虚词,对话标志:“云”“言”“曰”,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迹之所存”判断句;形:显现形貌,名词用作动词。(2) “文出于其间”介宾短语后置句,“文”:文章;“相使”: 相互作用。 ?
【参考译文】
我读《周易》看到《涣》的六四卦,卦辞说:“能为群物消除祸害,大吉。”我说:“唉!群物的各种祸害,这是圣人要消除掉来统一天下的。”我的二哥名叫涣,表字公群。那么他就是以圣人所要解散、消除的各种祸害自许了,可以这样做吗?有一天,我把这些告诉二哥。二哥说:“你可不可以替我改改表字?”我说:“好。”过了一会儿又说:“请用文甫来代替原来的表字,可以吗?”
二哥曾见到那水跟风相互作用么?流起来缓缓而行,停下来就显得很深很深,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涨得满满、浮动前行的,这就是水啊,实际上是风激起它。呼呼风声来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摇摇荡荡没有形状,飘飘然从远方走来;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如今风和水在一个大湖里相遇,水浪曲曲折折,波纹蜿蜒弯曲,平静时就相互推动,发怒时就相互冲撞,舒缓时就像云朵,收缩时就像鱼鳞,快速波动时就像马在奔驰,缓慢时就像在盘旋,彼此以礼相让、旋转回避,相互对视,谁也不敢前进;繁密的样子像绉纱,混乱的样子像弥漫的大雾,纷纷连连;有时停滞,有时波起,百里以内都是一样。风急流速,顺流而下到了沧海边,波澜壮阔、澎湃汹涌、怒吼相压,水波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在天空里放纵恣肆,在无边无际的海上摆荡,横着流过去又倒着折回来,大水喷涌回旋,翻起倾倒,水浪宛转回环、曲曲折折,旋转的像车轮,环绕的像带子,波浪矗立的像烽烟,奔涌向前的像火苗,跳动的像白鹭,腾跃的像鲤鱼,奇形怪状、姿态万千,风和水最值得观赏的景象全都展现了!所以卦辞说:“风在水上吹行就是涣。”这也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啊!
然而风和水,难道有意要形成文章么?它们无意中形成文章,事先没有约定就互相遭遇了,而文章就产生了。这里的文章,不是水面的文章也不是风吹的文章。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所以说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如今的玉,颜色柔和润泽,并不是不美丽,可是它不能形成文章;雕刻刺绣之类的花纹,并非不是花纹,却不能把这样的花纹和自然产生的花纹相提并论。因此,天下没有刻意追求而产生文章的,只有水和风而已。
以前,君子生活在世上,不要求有什么功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功成名就了,天下人就认为他是个贤人。不要求有什么言论流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言论就流传了,天下人就把这些作为立论的资料。唉!这种道理是不能对别人讲的,只有我的哥哥可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