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0:51: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此霸王,不乎异:奇特
B.持其志,无其气暴:糟蹋
C.夫志焉,气次焉至:周到
D.非义袭而之也取:取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若挞于市朝故一世雄也
B.志壹动气淇有岸
C.敢问夫子恶长其闻道也固先
D.其外之也尤不能之兴怀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4分)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4分)
小题4: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是做什么?请用原文二字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理由。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9处)(4分)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1)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4分。视、量、会,各1分,全句句意1分)(2)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4分,至、以、无,各1分,全句句意1分)
小题4:(3分)①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就是“义”和“道”。(2分)②自己做每一件事都会乎义,自然就能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必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小题5:(4分)若伯夷权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辨正误。题中,A项解释错误:“异”应解释为“诧异、(感到)奇怪”。
小题2: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后者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相等于“的”。B项的“则”,前者作连词,相当于“就”;后者作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C项的“乎”,前者作介词,相当于“在”;后者作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D项的“以”都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小题3: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视”是“把(什么)看做(什么)”之意;“量”是估量之意;“会”是“两军交会(即交战)”之意。第(2)句中的“至”即“极、很、十分”之意;“以”作介词,相当于“用”;“无”就是“不要”。
小题4: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原文而字”,并且还要说明理由。原文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句,故知“二字”应是“义”和“道”。至于理由,可根据下文中“馁”字展开。
小题5:给文言断句们最好先在阅读文段基础上明白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再找出动词的主语和宾语,同时参照一些标志性词语。在本题中,第一个动词“若”(比如之意)的对象是“伯夷权齐”,于是此处可断句。第二个动词“如”的宾语是“此”,主语是“积仁洁行”,但后边紧跟转折连词“而”和动宾短语“饿死”,故可知这是一个句子,应断句。“且”是句首连词,“七十子之徒”是偏正短语,作下文的主语,应断句。动词“荐”的主语是“仲尼”,兼语部分是“颜渊为好学”, 应断句。“然”是转折连词,动词“空”的主语是“回”,“也”作句中表语气舒缓的助词,因此“空”后应断句。“糟糠不厌”是明显的主谓短语,应断句。“而卒蚤夭”应断句。“天之报施善人”是主谓短语,应断句。【参考译文】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②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①,将窆②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③,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送殡用的绳索)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③举州茂才④,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⑤。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昔与子俱曳长裾,游息帝学。吾蒙国恩,致位牧伯⑥,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一》)
  注释:①圹:墓穴。②窆:下葬。③移时:过了一会儿。④茂才:秀才。⑤街卒:掌管街道治安、扫除等事的差役。⑥牧伯:州郡长官。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乃共期日( )
⑵巨卿士,必不乖违( )
为挥涕( )
⑷式见而之(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子怀道隐身”
A.尽欢而别
B.屣履而呼曰
C.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
D.号哭而来
3.下列各项与“子未我忘”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C.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D.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
6.细读全文,概述范式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约定、确定(2)有信用的、讲信义的(3)都”“全部(4)认出、辨认出
2. C
3. B
4.(1)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母亲,请她准备酒菜来招待范式
  (2)张劭的母亲望着那车马说:“这一定是范巨卿了。
5.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
6.守信用(诚实,有信义)、重情义(重感情、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 人 身 负 沉 痛 思 大 揭其 亲 之 志 于 天 下 奔 走 流 离 老 而 无 子 其 幽 隐 莫 发 数 十 年 靡 诉 之衷 曾 不 得 快 然 一 吐 而 使 后 起 少 年 推 以 多 闻 博 学 其 辱 已 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时四国多——虞:忧患
B.几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属——见: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尤先生终身精诣之书  ②徐尚书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B.①尤留心经世学     ②诏下,诸公争欲致
C.①孝感惧止       ②荐不出,其名愈高矣
D.①直抵山海关外,观大东 ②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备有事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5.断句。用“/”为文中下划线的部分断句。
  宁 人 身 负 沉 痛 思 大 揭 其 亲 之 志 于 天 下 奔 走 流 离 老 而 无 子 其 幽 隐 莫 发 数 十 年 靡 诉 之衷 曾 不 得 快 然 一 吐 而 使 后 起 少 年 推 以 多 闻 博 学 其 辱 已 甚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C
5.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6.①(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②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问题。
恶圆唐?
元结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1.“宁方为皂,不圆为卿”一句中的“皂”,指代的是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修辞效果是____________。
3.对末句“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公植他一定会操起矛戟伤害我啊!?
B.公植其言如同拿起剑戟刺向我啊!
C.公植或许要拿剑戟来惩罚我了吧!?
D.公植的矛和戟一定会伤害我了吧!
4.从全文看,文题“恶圆”包含了两层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一篇寓言,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何特点?比较曾学过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或《卖柑者言》),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卑贱的地位、身份。
2.加强语势,强调了友人公植对“以圆处世”心态的厌恶之情,以及不愿与秉持这种处世之道的人为友的决绝态度。
3.C
4.①厌恶与圆滑逢迎之人为友;
  ②厌恶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5.作者的政治观点。与其相似,本文也运用了借事喻理的手法,寓事理于生活小事之中,借“以圆转之器悦婴儿”之事,批判了以圆滑之道处世的心态,叙事简洁,说理委婉,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超:越过,跳过。
B.,然后知轻重权:用秤称一称。
C.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类也 ∥ 今臣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
A.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B.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C.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D.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为善
A.是以君子庖厨也
B.良庖更刀
C.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泽居水者,买庸而决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刑”在这里通“型”,意思是“作榜样”。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之”分别为代词,这:助词,的。“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能力。例句“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远”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岁”为名词作状语,C项,“正”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