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7-17 20:51: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此霸王,不乎异:奇特
B.持其志,无其气暴:糟蹋
C.夫志焉,气次焉至:周到
D.非义袭而之也取:取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若挞于市朝故一世雄也
B.志壹动气淇有岸
C.敢问夫子恶长其闻道也固先
D.其外之也尤不能之兴怀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4分)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4分)
小题4: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是做什么?请用原文二字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理由。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9处)(4分)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②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①,将窆②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③,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送殡用的绳索)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③举州茂才④,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⑤。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昔与子俱曳长裾,游息帝学。吾蒙国恩,致位牧伯⑥,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一》)
  注释:①圹:墓穴。②窆:下葬。③移时:过了一会儿。④茂才:秀才。⑤街卒:掌管街道治安、扫除等事的差役。⑥牧伯:州郡长官。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乃共期日( )
⑵巨卿士,必不乖违( )
为挥涕( )
⑷式见而之(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子怀道隐身”
A.尽欢而别
B.屣履而呼曰
C.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
D.号哭而来
3.下列各项与“子未我忘”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C.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D.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
6.细读全文,概述范式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 人 身 负 沉 痛 思 大 揭其 亲 之 志 于 天 下 奔 走 流 离 老 而 无 子 其 幽 隐 莫 发 数 十 年 靡 诉 之衷 曾 不 得 快 然 一 吐 而 使 后 起 少 年 推 以 多 闻 博 学 其 辱 已 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时四国多——虞:忧患
B.几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属——见: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尤先生终身精诣之书  ②徐尚书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B.①尤留心经世学     ②诏下,诸公争欲致
C.①孝感惧止       ②荐不出,其名愈高矣
D.①直抵山海关外,观大东 ②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备有事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5.断句。用“/”为文中下划线的部分断句。
  宁 人 身 负 沉 痛 思 大 揭 其 亲 之 志 于 天 下 奔 走 流 离 老 而 无 子 其 幽 隐 莫 发 数 十 年 靡 诉 之衷 曾 不 得 快 然 一 吐 而 使 后 起 少 年 推 以 多 闻 博 学 其 辱 已 甚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问题。
恶圆唐?
元结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1.“宁方为皂,不圆为卿”一句中的“皂”,指代的是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修辞效果是____________。
3.对末句“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公植他一定会操起矛戟伤害我啊!?
B.公植其言如同拿起剑戟刺向我啊!
C.公植或许要拿剑戟来惩罚我了吧!?
D.公植的矛和戟一定会伤害我了吧!
4.从全文看,文题“恶圆”包含了两层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一篇寓言,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何特点?比较曾学过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或《卖柑者言》),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超:越过,跳过。
B.,然后知轻重权:用秤称一称。
C.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类也 ∥ 今臣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
A.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B.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C.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D.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为善
A.是以君子庖厨也
B.良庖更刀
C.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泽居水者,买庸而决窦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