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 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2)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矛盾。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女词人这里写“尽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矛盾。
(2)不能改。这里“争”字有“抢着”“争着”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忆李白 ?天末怀李白③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④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即南北朝诗人庾信、鲍照。?②当时杜甫、李白分别处于渭北与江东。③诗作时李白被流放之夜郎,途中遇赦还之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④魑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小题1:从两诗的诗题“忆”、“怀”来看,两诗在抒情上有什么异同?(3分)
小题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1分),《春日忆李白》除了思念之情外,还重在表达作者对李白的钦佩(1分),《天末怀李白》通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对李白遭遇的同情,隐含李白含冤受诬陷愤怒,可见怀之痛。(1分)
小题1:两诗都运用了写景抒情的写法。其中《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则渲染了秋天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李白处于命运的秋天,正经历着颠沛流离的人生。(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忆”、“怀”都为思念的意思,可结合注释及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可得出答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表达方式。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比较不同之处,然后再比较其所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注意联系注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1)词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阙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②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起首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这二句写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表现手法说成是衬托、对比、虚实相生等也是正确的。
(2)“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极尽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之艺术效果。
本题解析:十三、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②辛夷花: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
小题2:这首诗中,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眼前是黄鸟稀少,辛夷落尽,杏花纷飞。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分)
小题2:对比的手法。(2分)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形象的题,这类题分析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从关键词入手。如本诗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要将诗歌中将物当人写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
小题2: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却惊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点评:本诗对比的表达技巧是很明显的,其实如果将命题的意图放在考查“托物言志”上可能更能关注诗歌的整体鉴赏,更有利于考生整体理解诗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被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