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小题1: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属于?。根据体裁的要求,它的?联和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小题3: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颔?颈。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小题3: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要抓住重点记忆。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明确考核重点是修辞,由“怨”可以看出是拟人,由“风雨哀”可以看出是比喻,效果是形象生动的写出瑟声的特点,结合诗歌的结构章法特征,本句是景物描写放在开头有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小题3:这是一道评价的题目,答题时一般要顺着诗人思路去答,比如本题应该答“同意”,既然是没有“思”字,那就是内容扣“思”列举诗中的内容具体解释,“清瑟”“遥夜”“孤灯”“楚角”“残月”“故人”“秋雁”,这些意象不是渲染思念就是直接表明思念,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D.《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苏轼逃避现实的消极、隐居山林的消极思想情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点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评析,才能准确地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词家,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则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你是如何理解《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这两句诗虽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赅,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而在结构上,这两句诗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厌恶官场写到回归田园的愿望,引出后面的愿望变为现实,可说是承前自然,启后水到渠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哪类诗歌?请简析诗中的瀑布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本诗富有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的瀑布不辞劳苦,一路流出崇山峻岭,并勇敢地冲破溪涧的阻挠,最终奔向大海,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重点答出瀑布的形象)
(2)哲理:1、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2、人要着眼长远,要有凌云壮志,不必拘于眼前的处境和得失。3、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分析略。(哲理只要有其一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这段曲词,完成下面的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注;泣寒蟹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螿: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曲词“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
2.这段曲词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
参考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1)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