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2:44: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小题1: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属于?。根据体裁的要求,它的?联和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小题3: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颔?颈。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小题3: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要抓住重点记忆。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明确考核重点是修辞,由“怨”可以看出是拟人,由“风雨哀”可以看出是比喻,效果是形象生动的写出瑟声的特点,结合诗歌的结构章法特征,本句是景物描写放在开头有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小题3:这是一道评价的题目,答题时一般要顺着诗人思路去答,比如本题应该答“同意”,既然是没有“思”字,那就是内容扣“思”列举诗中的内容具体解释,“清瑟”“遥夜”“孤灯”“楚角”“残月”“故人”“秋雁”,这些意象不是渲染思念就是直接表明思念,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D.《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苏轼逃避现实的消极、隐居山林的消极思想情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点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评析,才能准确地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词家,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则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你是如何理解《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这两句诗虽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赅,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而在结构上,这两句诗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厌恶官场写到回归田园的愿望,引出后面的愿望变为现实,可说是承前自然,启后水到渠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哪类诗歌?请简析诗中的瀑布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本诗富有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的瀑布不辞劳苦,一路流出崇山峻岭,并勇敢地冲破溪涧的阻挠,最终奔向大海,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重点答出瀑布的形象)
(2)哲理:1、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2、人要着眼长远,要有凌云壮志,不必拘于眼前的处境和得失。3、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分析略。(哲理只要有其一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这段曲词,完成下面的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注;泣寒蟹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螿: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曲词“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
2.这段曲词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


参考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1)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