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②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③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④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⑤辩而不德,必加于戮?⑥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1)您为人刚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直”1分;被动1分;句意1分)
(2)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悼念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时到来。(宾语前置1分;“哀”“事”1分;句意1分)
(3)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他)又是(一位)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见微而知清浊”1分;“何其”1分;句意1分)
小题5: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纳:交出。
小题2:①叙述的是子臧的事,表现的不是季札,对象错。②表现的不是季札的政治远见,而是善察人心。⑤是季札的听闻,不能表现季札的政治远见。
小题3:“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错,应为季札的哥哥们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5: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参考译文:
二十五年(前561),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王诸樊元年(前560),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来源:91exam .org
十三年(前548),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
四年(前544),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免祸。
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qúyuàn)、史狗、史?(qiū)、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筑巢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
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您为人刚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
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十七年,王余祭去世,他的弟弟余昧继位。四年后,王余昧去世,欲传授王位给寿梦的弟弟季札。季札谦让,逃离了。于是吴人说:“先王有遗命,兄长去世就由弟弟继位,一定要到季子的头上。季子今逃离,就由王余昧继位。现在余昧去世,他的儿子应当继位。”于是拥立王余昧的儿子王僚为王。公子光,是王诸樊的儿子。始终认为自己父辈兄弟四人,应当传位给季子。季子不接受做国君,公子光的父亲最先做了国君。如果位没有传给季子,公子光应当继位。于是暗地里招纳贤士,想凭借这个来袭击王僚。十三年春,吴国想趁着楚国有丧事而去攻打它,派季札到晋国去,观察各诸侯的动静。楚国发兵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吴兵不能够退兵。于是吴公子光说:“此时机不可失。”告诉专诸说:“不追求哪有收获!我是正宗的王位继承人,应当继位,我想得到王位。季子即使来了,也不会废掉我的。”于是派专诸把匕首放到烤熟的鱼中,摆在宴会上吃。专诸趁机手握匕首刺向王僚,于是就弑杀了王僚。于是公子光代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季子回来,说:“如果以前的君主不废祭祀,人民都尊敬君主,社稷大事也有好的规划,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能怨恨谁呢?(也只能)哀叹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时到来。不是我想作乱,正直的人就有人跟从,古今以来都是这样。”于是向吴王复命,到王僚的墓前哭拜,又让出自己的官位。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百姓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他)又是(一位)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效:一一列举
B.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以:于,在
C.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听:听从
D.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雅:平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为了表现于谦政绩卓越的一组是(?)(3分)
①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遗御史捕之
③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④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⑤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 ⑥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知道于谦堪当重任,所以在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的时候,亲自授意,破格提拔他担任兵部右侍郎,去做河南、山西巡抚。
B.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时,严厉的措施和宽缓优惠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行,太行山一带的盗贼都躲藏起来,不敢作恶了。
C.于谦每次进京入朝奏事,都两手空空,不对朝中官员行贿,所以朝中的一些权贵都对他感到不满。
D.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于谦请求发放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负责监督管理。
小题4: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2分)
(2)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3分)
(3)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4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面线的部分断句。(3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疏)
(2)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秋成、偿)
(3)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阿、久不迁怨望、举人自代)
小题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听:允许、答应。
小题2:①写顾佐对于谦很客气 ⑥写于谦在任时间及皇上准许他回去为父母办丧事。
小题3:“使里老司察之”是指让乡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管理监察。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5: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素来很看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线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小题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 绝:横渡)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C (C和例句是并列关系,其余是修饰连词)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3:试题分析:C (A.“知”通“智” B.“生”通“性” D.“有”通“又”)
点评: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大多数通假字都很常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积累就行。很多通假字都是同音形异字,可以根据句意来帮助理解。
小题4:试题分析:D (“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不对,他宣扬的观点是先天不足后天补齐,可以借助外物。)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迕:触犯
B.诏趣入见——趣:急速
C.邈巷战不克——克:能够
D.何讳吾言敌——讳:忌讳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 )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 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 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兵,并且从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或:使朝廷知道),都没有答复。
(2)脸色不变,向南拜了两拜,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是众多的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而世俗又不会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是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脱,终于走向死路而已。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追求)异也。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C.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在地上画个圆圈作监牢他也决不进入;削个木头人作法吏,他面对这样的审讯也决不回答,而是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监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D.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警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