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A.①扬州长史卢承业奇其才②吾其还也 B.①属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②私见张良,是告以事 C.①勤劳之诚,久而弥著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又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合,不利合:会合
C.遂略定楚地略:攻占
D.陛下慢而侮人慢:轻慢无礼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有功者害之填然鼓之
C.项羽仁而爱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臣等以死守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4分)
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4分)
译:?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①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材料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①启子比德: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②所恶:不喜欢的地方。③几于道:接近于道④善地:低下之地。⑤心善渊:心胸善于保持沉默,就像深渊一样。后面的几个“善”都是“善于”的意思。
小题1:孔子和老子都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试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比较一下当人处于逆境时,儒家和道家的处置方法有何不同。(6分)
小题2:比较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述理由。(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
D、今日病矣?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直养而无害?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石之铿然有声者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而谁以易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5、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