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①扬州长史卢承业奇其才②吾其还也 B.①属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②私见张良,是告以事 C.①勤劳之诚,久而弥著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又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B(授予)
小题:C(A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还是。B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 ①介词,同;②动词,结交。)
小题:B(A项,①是说卢承业非常赏识娄师德,不是“忠勤”;C项,②是说娄师德战败遭贬,不是“宽厚”;D项,①是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要求,也非他“忠勤”)
小题:D(狄仁杰做了宰相后因不知娄师德曾经推荐过他却多次排挤娄师德,而不是娄师德先受排挤后推荐狄仁杰做宰相)
参考译文
娄师德,字宗仁,是郑州原武人。考中进士科,调任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认为他(与众不同)才能出众,说:“你,宰相之器,我应该把子孙托付给你,怎能以下属官吏来对待你呢?”上元初年,任监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边境,刘审礼战败而死,娄师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败亡之人,于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领赞婆等人在赤岭准备了牛酒迎接慰劳,娄师德宣论唐朝国威和信义,说明利害关系,敌虏害怕并心悦诚服。后来朝廷招募猛士讨伐吐蕃,他就自告奋勇,戴红抹额前来应招,高宗暂且受任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并主持营田事物。与敌虏在白水涧交战,八战八胜。
天授初年,担任左金吾将军,捡校丰州都督。他穿着皮裤,带领士兵屯田,积蓄粮谷数百万,军队因此供给充足,没有转运购买的损费。武后颁降诏书慰劳他。长寿元年,诏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书事,进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曾对娄师德说:“军队在边疆,必须依赖经营屯田,公不可因辛劳而畏缩。”于是又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捡校营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书、丰原武县男,改任左肃正御史大夫,并主持政事。政圣年间,和王孝杰在洮州抵抗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大败,贬官任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和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平定河北,晋升纳言,改封谯县子、陇右诸军大使,又统领营田。
娄师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为人深沉宽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逊让来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娄师德素来体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气地说:“我被乡巴佬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是乡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辞行将要赴任,娄师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说:“有人将唾沫吐到脸上,我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不对。擦掉唾沫,是没有顺从他的怒气,应让唾沫自然干掉。”任夏官侍郎注拟选官时,候补官员挤到桌案前查看名单。娄师德说:“让我来选择好吗?”候补官员仍不离开,他于是抡起笔说:“墨水要弄污你们了!”
狄仁杰没有辅政时,娄师德荐举他,等二人同列(平级)后,狄仁杰几次排挤他任外使。武后发觉了,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回答说:“做将帅谨于职守,是否贤明我却不知道。”武后又问:“他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武后说:“朕任用卿,是由于娄师德的推荐,他确实知人。”拿出娄师德的奏章,狄仁杰感到惭愧,事后感叹道:“娄公大德,我被他宽容却不知道,我不及他远了!”负责边地要塞、担任将相三十年,恭谨勤恳质朴忠诚,不偏不倚,当时酷吏残忍,很多人不能幸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终,与郝处俊不相上下,世人谈论忠厚长者,并称娄、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7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合,不利合:会合
C.遂略定楚地略:攻占
D.陛下慢而侮人慢:轻慢无礼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有功者害之填然鼓之
C.项羽仁而爱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臣等以死守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4分)
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①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
②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大意可知,合:交战,交锋。所以选B。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以,均为介词,用。A前者为“…的原因”;后者为“用…的方法”;B前者为代词,有功劳的人;后者 “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C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为表递进关系。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汉王接受皇位的理由,不是拒绝皇位的理由。汉王拒绝皇位的理由是“皇帝的尊号贤人才能拥有,自己不愿意徒有虚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北、示、降、宾语前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白衣冠。
参考译文:
汉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在垓下与项羽决战。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在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于垓下大败楚军。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徒有空名,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定都洛阳,诸侯都归顺了。从前的临江王驩替项羽反叛刘邦,高祖命令卢绾、刘贾围攻他,没有攻下,几个月以后,王驩投降了,高祖在洛阳将他杀死。
五月,将士兵都遣散回家了。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加害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①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材料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①启子比德: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②所恶:不喜欢的地方。③几于道:接近于道④善地:低下之地。⑤心善渊:心胸善于保持沉默,就像深渊一样。后面的几个“善”都是“善于”的意思。
小题1:孔子和老子都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试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比较一下当人处于逆境时,儒家和道家的处置方法有何不同。(6分)
小题2:比较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儒家认为,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逆境时的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应该坚持高尚的道义;能够战胜逆境;(3分)2、道家则认为,身处逆境,不要去争,而要利用自己的柔去滋润万物,要善于适应、包容一切。(3分)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经典的研读。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然后对观点句进行整合。答对大意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一、儒家的水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并能厚德载物,是仁义智勇之水;道家的水与世无争,包容一切,看似柔弱,实则至善至美,是大智若愚之水。答题时要看得清这方面的区别,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一、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外物的高下而赋与不同的形态,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二、懂得最高深的“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虽然能滋润万物),却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道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低下而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因而像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与人相处时)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好国家,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所长,有所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
D、今日病矣?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直养而无害?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石之铿然有声者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而谁以易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参考答案:
1、D
2、A
3、D
4、4、翻译(1)这气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
(2)今天我很疲倦了(今天我累极了),我帮助禾苗生长(长高了)了。
本题解析:
1、D(病:疲倦)
2、A(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词;C到/对;D而且/然而)
3、D(“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错。说明地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4、(4分)
(1)(2分)这气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
(2)(2分)今天我很疲倦了(今天我累极了),我帮助禾苗生长(长高了)了。
(黑体字为采分点)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虽然是造父对马发威,也不过如此,学不到造父训马的方法,只学到发威的手法,对驾御的方法没有帮助。
本题解析:关键词:威?道
翻译: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前行了,他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鸂水河里。重又赶路,马还是不走,他又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鸂水河里。这样做了有三次。虽然是造父对马发威,也不过如此,学不到造父训马的方法,只学到发威的手法,对驾御的方法没有帮助。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