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A.系官于朝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 B.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此屋不修,且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
(2)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满一个月,您又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
本题解析:
小题1:造:到达。
小题2:A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项,介词,因为;连词,表原因。C项, 前一个是副词?解释为“将要”,后一个是连词,表转折。D项,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都是被动句。
小题4:翻译尽量直译,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处理。注意第一句的“乃、假、勤”和第二句的“邦伯、适、期月、燕、乌”的译法。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独自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看到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重修滕王阁记》等文章,我觉得它们文辞壮美,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斥揭阳,赴任时选择走近便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进封尊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观赏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不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阳气上升,阴气闭合。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
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作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大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诣:前往
B.太宗固请,遂舍之舍:释放
C.直趋恶阳岭以逼之趋:走,快走
D.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候:等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B.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C.若乘水涨之势非计之善
D.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②“兵贵神速……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
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④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⑤潜令间谍离其心腹?⑥进击定襄,破之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出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给自己戴上枷锁,将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用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
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挥师打败萧铣将领文士弘带的几万精兵,后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C.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又渡过南岭,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百姓归入唐朝版图。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震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3分)
②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候:侦察?
小题1:A. A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等。B项“而”,一作承接(有说为修饰作状语),不译;一作转折,译为“反而”“却”。C项“之”,都是助词词,一作“的”,一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将”,一为副词,一为名词。
小题1:C.①表其志向。?③表现他的政策观念。
小题1:D. “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错,应是: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
小题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进 兵 至 夷 陵/铣 将 文 士 弘 率 精 兵 数 万 屯 清 江/ 靖纵 兵 击 破 之/至 江 陵/屯 营 于 城 下/铣 甚 惧/始 征 兵 于 江 南/果 不 能 至
(当断不断、不当断却断,都为错;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 2 )①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大意1分,“藉”、“赀”各1分)
②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对李靖没有防备),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很害怕。
(注意:“虞(预料)”、“奄(忽然,突然)”、大意各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在隋朝担任马邑郡丞的官职。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将要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事变,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释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
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危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如果趁江水上涨的形势,快速地到达荆州城下,就是人们常说的疾雷炸响,来不及掩住耳朵,这是军事家的上等策略。即使他们知道了我的行动,匆忙征调军队,也没有办法应对我们,这样他们一定会成为俘虏的。”进军到了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土弘带几万精兵屯驻在清江,李靖挥师打败了他。来到江陵,扎营在城下,萧铣十分害怕,这时才从江南征调人马,果然调集不到。李靖又打败了他的勇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派人请求投降,李靖当即进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号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百姓受萧铣的驱遣逼迫,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我们应当发扬宽大为怀的道义,来抚慰远近百姓的心。敌人投降了,反而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助出来的本意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总共招抚了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皇帝用热情的诏书对他加以慰劳鼓励。太宗继承皇位,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出敌不意,从马邑直走恶阳岭来逼迫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很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全国军队都来了,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他心腹之人(将领),使突利可汗所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仅一个人逃走了。
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但还得到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功绩,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期山东为三处。
C.几何不从汝而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见其难为②视为止,行为迟
B.①汉军乃觉之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盘盘焉,囷囷焉②得养生焉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燕赵两国的君王,才开始有谋略。
小题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二)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7: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C.《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D
小题6:B
小题7: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师焉,惑矣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吾未见其明也
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