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7-31 20:48: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盛衰之理——理:规律。 B.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原本,本来 D.忧劳可以兴国——兴:使……兴盛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④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②为叙事,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晋王李克用寥寥数语表现了他愤恨填膺的神态。 B.选文第③段为议论。“可谓壮哉”“ 何其衰也”两句大起大落,紧紧抓住一兴一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C.第④段与第③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D.文章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意在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励精图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给第④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故 方 其 盛 也 举 天 下 之 豪 杰 莫 能 与 之 争 及 其 衰 也 数 十 伶 人 困之 而 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2、单选题 2.最后一句“使合乎规律性的知识,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你的目的性的创造。”中加点短语所表述的意思是3.这个文段的中心句是4.对本文段的论证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要把知识变成力量 B.说明从知识到力量需要某种转换。 C.说明知识变成力量的重要。 D.符合人的需要而为人所自由驾驭 E.用并列短语强调要善于吸收、融化知识 F.用递进短语突出善于主动地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的知重要性 G.用并列短语说明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 H.用递进短语说明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I.创造必须有学问 G.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创造 知识就是力量 要善于读书 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相互关系,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从善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关系,然后阐明了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重要。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和善于读书的重要。 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力量,然后阐明要善于读书,要善于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杜畿字伯侯,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拜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各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遂弃官客荆州 客:客居 B.遣令归谛思之 谛:仔细 C.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复:恢复 D.于是冬月修戎讲武 修:学习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建安中乃还而后乃今培风 B.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门虽设而常关 C.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诸侯以惠爱为德
|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都属于杜畿“得民心”的措施的—组是
①少耗减 ②与民无为 ③复其徭役 ④渐课民畜牸牛、草马
⑤又开学官 ⑥余畜二十余万斛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杜畿的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继母却很孝顺。在做郑县县令时,杜畿亲自审理案件,量罪定刑,虽然有不当的地方,但郡里的人们认为他年纪轻却胸怀大志。
B.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很凋敝,只有河东郡最先平定,所受的损害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河东郡,他亲自教授百姓畜养牲畜,并开设学堂,河东郡因此富庶而开化。
C.韩遂、马超叛乱,河东郡的百姓没有人响应。太祖西征,跟叛军在渭水两边对峙,军队的粮食主要靠河东郡提供。在太祖征讨汉中的时候,杜畿派了五千人去运送粮食,没有一个人逃跑。
D.叛乱平息以后,论功劳,杜畿可以担任谏官,但朝廷考虑到河东郡对国家的重要性,仍然让杜畿做河东郡太守。在杜畿担任河东郡太守期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力。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宋)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屋皆然比屋:比一比这些屋子。
B.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地。
C.亦谪居之胜概也胜概:往事,美景。
D.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第:但,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3分)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②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③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④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⑤夏宜急雨,有瀑布声?⑥宜鼓琴,琴调虚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文章引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C.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竹楼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小题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4分)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4分)?
5、阅读题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