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7:23: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卫献公出奔
卫献公①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②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卫献公:卫国国君。名衎(kan)。②羁:马络头。靮(di)马缰。执羁靮: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
解释:于(?)?班(?)?私(?)?毋乃(?)
译文:
?
?


参考答案:
卫献公出逃在外,后来返回卫国。到了城郊,想要把一些采邑分赏给随他逃亡的人,然后再进城。柳庄说:“如果大家都来保卫国家,那还有谁跟随您奔走效力呢?如果大家都跟随着您,那么谁来保卫国家呢?国君返回自己国家而有私心,恐怕这不可以吧?”结果卫献公没有分赏采邑。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曾不知老之至  ? (      )?   ?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③每览昔人兴感之 ? (      )?


参考答案:①竟,乃
②造化,指自然;至,及
③原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①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②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③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晋侯:指晋景公。②楚子:指楚庄王。③不谷:楚王自称。④陨:下降。引申为“辱命”。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鞭之长,不马腹?及:到达 ?
B.使解扬如宋,使降楚?无:不要 ?
C.速尔刑?即:即使 ?
D.敝邑子而食?易:交换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虽晋强,能违天乎 ?②楚子厚赂,使反其言 ?
B.①君待之 ?②遂致君命 ?
C.①三许之 ?②毋畏知死不敢废王命 ?
D.①谋不失利,卫社稷 ?②臣之许君,成命也
3.下列语句全部不属于楚国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 ?
①晋师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③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⑥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景公在宋国告急的情况下,听从了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相救,只是派解扬前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 ?
B.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国国君以利相诱,但解扬却趁机传达了晋君的命令。 ?
C.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时,申犀和正为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对楚国撤军表示反对,楚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
D.宋人无奈之下,让华元夜入楚师,告诉了宋国城中困难的情况,请求楚师同情百姓的困苦,后退三十里。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
?(2)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


参考答案:1.C
2.D
3.C
4.D
5.示例:(1)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2)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多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古今异义的两项是
[? ]
A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 .何不委心任去留。?
F .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参考答案:CF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骏 ?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C.故冀之北土纯色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弗救
如斯,而未尝往也?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参考答案:
17.B
18.D
19.A
20.C
21.(1)用造父担任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良马没有被遗漏的。
(2)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要点:“克荷”、“吾侪”、“恒劳”、“肩”)


本题解析:
17.齿:并列,排列
18.而:转折;目的)A则:却,表转折
B、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C、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19.A都是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20.“但各种马仍争斗不断,落得空欢喜一场”不当,是因为“粮饷供应不上”
参考译文:
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用来造访王母,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那些按照马的上下等级来得到不同俸禄的人,也没有不乐意的。
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所以冀地以北纯色的为上等马,住在天闲,用来驾御国王乘坐的车;那些杂色的为中等马,住在内厩,用以国王乘车补缺的备用和战事用;冀地及济河以北的马,住在外厩,诸侯和王公贵卿大夫以及派往四方的官员们用它们;江淮以南的为散马,用来传递书信、服各种劳役,大事不用的。那些养马者的俸禄也看马的高下而有高低,和造父原来的做法一样。
等到夷王的末年,盗贼蜂起。内厩的马按规定应当参战作军马,但是这些马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四处乱逃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只好命令外厩的马也参加战斗。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给天子驾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相遇,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被打败了。强盗败走之后,内厩的养马人和马才冲上前去,结果周夷王反而认为内厩的马和养马人立了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逃跑了。那些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
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宫廷里驾车,不习惯沙场作战。天闲厩的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下令改让散马参战。养散马的人说:“作战的马需要有力气,吃得饱才能力大。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因而感到惭愧。他安慰了养马人一番,打发他们回去,并且下令,今后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由于饲料供养不足,这对于天闲厩和其余三级马来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于是,天闲厩的马和其他三类马,都逃到田野,马足相交,看见庄稼就啃就吃。老百姓无法耕种,年老体弱的人都相继饿死,年轻力壮的都被逼得当了强盗,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行军打战,天下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