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08-06 07:2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风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以其后名之曰“褒禅”/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广顺初,补内殿直。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安用我辈!”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候。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人毕引避。独仁瑀词气不相下,尝攘臂谷欧之。会帝将讲武郊外,遂欲相图,各勒所部兵私市白梃。太祖密知之,诏罢讲武,出仁瑀为密州防御使。
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赠河西军节度,葬事官给。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就:求(学),上(学)
B.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鞭:鞭策,鼓励
C.毙死者数十人,士气益振振:振作,奋发
D.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诣:到,前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另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D.又遣于乡校习《孝经》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马仁瑀“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及长,善谢,挽弓二百斤
②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③仁瑀率帐下十余人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效遂宁
④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候
⑤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
⑥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仁瑀从步就不喜欢读书,曾夜焚学堂,但却凉聚集乡里几十个孩童,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成人后,力大善射。
B.马仁瑀十六岁就投奔周世宗,后随周世宗讨伐太原刘崇至高平,因战功被赐予锦袍、银带,并被提升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C.马仁瑀曾密托薛居正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但发榜之日却发现没有此人,闻喜宴日马仁瑀趁酒酣之时,赶到薛居正处予以痛切指责。
D.宋太祖曾出征晋阳,命马仁瑀率军巡边到上谷、渔阳一带,契丹素养闻仁瑀名,不敢出,马仁瑀趁机纵兵大肆抢掠,俘获百姓及牛羊数万计。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世宗观之,相却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5分)
②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5分)


参考答案:
9、B
10、D
11、C
12、B
13、(1)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瑀拉满弓射出,守兵应着弦声而倒下。
(2)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认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


本题解析:
9.B (“鞭”这里是“鞭打”之意,不是“鞭策”与“鼓励”)
10.D(A项的“为”分别为“成为”与“被……”;B项“乃”分别为表示事理上的顺承“于是”与某一行为出乎意料违背常理;C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凭借”;D项均为介词,引出处所,分别译为“到(学校)”,“到(秦国)”)。
11.C(①是说马仁瑀力大善射,⑤是说射箭技术高超,⑥是表现其不徇私枉法)
12.B(马仁瑀十六岁投奔的是周祖而非周世宗,同时,被赐予锦袍、银带则是周世宗命卫士习射苑中的事情)
13.(1)提示:注意得分点“去”“殆”“莫”“及”……“颠”等的落实
(2)提示:注意得分点“尝”“系”“憾”“宿”“但”的落实
附:译文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送他上学去读书,他总是逃学回家。后来又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因而给了他几鞭子,他竟在半夜里独自跑到学堂放了一把火,教书先生仅仅逃脱一条命。他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瑀鞭打,小孩们都怕他。他又买来水果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长大成人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祐年间,后周太祖镇守邺城,马仁瑀当时十六岁,后周太祖向来听说他勇猛,召见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广顺初年,任内殿直。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打猎的场所学习射箭,马仁瑀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猎物),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到高平亲征,周朝出师不利,将领们大多退却。马仁瑀跟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死,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死了几十人,士气大振,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世宗到了上党以后,诛杀了七十几个违反纪律的将领。升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从世宗进攻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瑀拉满弓,守兵应弦而倒。等到淮南平定,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
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瑀曾私下嘱托他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待到张榜时,并没他所嘱托的那个人。一天听说薛居正有喜宴,马仁瑀借着酒劲儿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了薛居正一顿。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宋太祖征战晋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瑀率领军队到上谷、渔阳巡边。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瑀的名声,不敢出来,(马仁瑀)趁机大肆掠夺,俘获牛羊几万头。第二年,一群强盗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监军几次抓捕都没有成功,下诏让马仁瑀抓捕。马仁瑀率领帐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就抓住了周弼,并且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于是就安宁了。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他的侄子(按照法律)是应当判处死刑的。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马仁瑀说:“我是现任的当地长官,而我的侄子却杀了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什么过失杀人。我怎么敢因为私情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照法律将侄子处死,并给受害人妥善处理了殡殓安葬事宜。太平兴国七年死,终年五十岁。追赠河西军节度,朝迁赔河西军节度封号,丧葬事宜有朝廷供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出塞,出东道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语境推测实词的意义。如A.竟死:竟然因此而死,显然与语境不符。竟还一重意义为一直。B.?将兵:将领和士兵,在这里应解释为率领士兵。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上书与道路关系不大,所以应翻译为委曲详情。即说明事情的经过。
点评:本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一词多义性。所以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测,答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和排除法。也可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小题2:试题分析:A以为虚词,意项较多。结合语境进行堆测可发现两项意义不同,前一项为凭借。可真设为以,后一项为把。虽都是介词,但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别的。
点评:此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本题后一项都是学过的知识,用学过的推导新知识,难度不大。
小题3:之一般为代词,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其指代的内容。如A应指代上文李广的军
队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件事。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
的排除即可。
点评:因虚词具有一词多义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意义不同。所以答此类题,可采用如下方法:1推断语境,2关照全句,3观察句位,4分析搭配,5代入检查。最后达到语意畅通则说明正确
小题4:①是敌人做战时用的计策,不能表现他对士兵的爱护。④是指他的爱好。⑥是从侧面表现他的为人。
点评:筛选信息的能力关键是读题,注意题干要求,有的要求是直接表现,有的要求侧面表现,有的要求都表现了什么,答题时可用排除法。
小题5:D项理解错误。此处应译为: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题方式,如张冠李戴,混淆时间,混淆事件,无中生有等,然后参照原文一一比照即可。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有数干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
李广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
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之情,人事之,尽委之秦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市朝者乎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3分)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B.①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C.①冯驩乃西说秦王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D.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3分)
(2)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
(2)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本题解析:
小题1:币:礼物、财物(《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苏武传》:“置币遗单于
小题1:①冯驩不离不弃帮孟尝君复其位,②这是孟尝君的话,恨其他人弃他而去。
小题1: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不合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得分点:先,折,略(2)得分点:富贵/贫贱,士,固然
【参考译文】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驩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因为听信毁谤而废黜了他,他心中怨恨,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人事的真实情形,会全部送给秦国。齐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得到,岂止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驩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驩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驩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