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8:26: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深之衔:怀恨
B.乃宣言于众曰宣言:宣布
C.开仓以赈穷乏穷乏:贫困的百姓
D.宗正属籍预:预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桀黠”的一组是(3分)
①然任气纵暴 ?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④因执之陈兵
⑤艺无故殴击之 ?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洺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针对赵十住等人的疑忌,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镇泾州。(3分)
②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①因罗艺一向有威名,北夷害怕他,(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每句1分)②(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枭”1分;“复”1分;省略句1分。)
小题5: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


本题解析:
小题1:预:通“与”,参加,加入。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古今异义,答案C即为词类活用,答案D即为通假字。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D原文“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翻译为“(皇帝)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预留太宗宗正属籍”显然不通顺。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首先要知道“桀黠”是“凶暴、狡黠”的意思②讲的是罗艺为凌侮别人而付出的代价;③表现罗艺的“勇于攻战”都和“桀黠”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高祖在这件事上释怀的原因,文中没有交代,强加因果,事件有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
①素——一向,“为所”——被动句,惮——害怕;②枭——悬首示众,复——恢复(介宾短语后置句)。
小题5: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也”后面断开,“不谒”“此”陈述对象变化,前面断开,两个“诉”“谒”中间断开。
【参考译文】
罗艺字子延,本是襄阳人。寄居在京兆的云阳。父亲名叫罗荣,曾做过隋朝的监门将军。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倔强固执,不讲仁义,在攻伐争战方面勇猛,擅长射箭。大业年间,(罗艺)屡次凭借战功,官做到了虎贲郎将。隋炀帝下令授予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使北平督军一职。罗艺少年时谙习兵事,统帅部队纪律严明,可是放任意气。(罗艺)每每凌侮李景,(可是)频频被李景凌侮,罗艺对他怀有很深的怨恨。
后来遇到天下大乱,涿郡物阜民丰,加上有值得夸耀的历史悠久的兵器,粮仓充盈,多据财宝,屯兵数万,众多贼子竟然前来侵扰掠夺。留守的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抗,只有罗艺独自出战,杀敌不可胜数,威望越来越大。赵十住等人非常忌恨罗艺。罗艺私下得知他们将要作乱的消息,于是向众人宣布说:“我们这些人讨伐贼子非常有功效,城中的仓库里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君命(处理东西的权利)在留守官员的手里,但他们无心救济贫困百姓。这难道是慰问体恤之心吗?”用这些话激怒城中的百姓,百姓都怨恨。不久,罗艺率兵回城,郡丞出城迎候罗艺。罗艺趁机拿下郡丞,摆开阵势,赵十住等人害怕都前来听命。于是罗艺分发府库财物,来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穷困之人,境内军民都十分高兴。
武德三年,(罗艺)奉表回到京都,(皇帝)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加入太宗宗正属籍。太宗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什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第二年,刘黑闼协同突厥军队前来侵犯,罗艺再一次带兵与太子(谥号“隐”)建成在洺州会师,于是请求入朝拜见高祖,(高祖)厚待他。不久,拜为左翊卫大将军。太宗的亲信曾到他的营中,罗艺无缘无故地殴打了太宗的亲信。高祖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北夷害怕他,(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太宗即位,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因害怕内心不安,于是到泾州欺骗说检阅队伍,矫诏奉密旨带兵入朝,(于是)率众军士到了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道罗艺谋反,骑马出城迎拜罗艺。罗艺于是入主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王师未到,赵慈皓与统军杨岌私下谋划攻击罗艺,事情泄露。罗艺拿下赵慈皓关进监狱,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丢弃妻子、孩子和数百随从,投奔到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离开,罗艺的随从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小题1: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我并不感到她美。
小题2:品行贤良但去掉自以为贤明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①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②。”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刀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殓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日:“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注】①刑于:用礼法对待(别人)。②愆(qiān):罪过,过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以于家邦——御:治理
B.大司徒侯霸府——辟:被征召
C.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狱——系:被捕
D.自我归,义不累下——罪:判罪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B.意独身自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C.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
D.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意遂道解徒桎梏/曾参回车胜母之闾?
B.光武得奏,视霸/?还,病免 ?
C.建父闻之,建设酒/县民防广父报仇?
D.听广归家/?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4.选出全都从正面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①意独身自给医药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③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
⑤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⑥遂令建进药而死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物。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传下文书要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作棉衣。事后弘农县令上奏章向光武帝汇报了此事,光武帝采纳奏章意见夸奖了钟离意。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有盗窃行为的小吏檀建判罪,把他放回去给母亲办丧事。他的仁爱和宽容,感化了罪犯。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趾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赃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不接受不干净的钱物,得到了显宗的赞赏。
6.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殓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C
5.B
6.(1)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跟他们约定了日期一起到达目的地,没有一个违背的。
  (2)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暗中把这件事上报,防广最终竟因为这件事减刑免于一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贺胜,仁杰子也,通经传大义。年十六,入宿卫,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大臣有密奏,辄屏左右,独留胜,许听之;出则参乘舆,入则侍帷幄。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帝亲征,胜直武帐中,虽亲王不得辄至。胜传旨诸将,还侍帝侧,矢交帐前,胜立侍不动。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桑哥秉政,势焰熏灼,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桑哥败,罢尚书省,政归中书。帝问谁可相者,胜对曰:“天下公论,皆属完泽。”遂相完泽,而以胜参知政事。大德九年,以胜代为上都留守。既至,通商贾,抑豪纵,出纳有法,供亿不匮,民赖以安。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悉绳以法。奉圣州民高氏,以赀雄乡里,身死子幼。有达官利其财,使其部曲强娶高氏妇。胜白帝,斥之,高氏以全。岁大饥,辄发仓廪赈民,乃自劾待罪。帝报曰:“祖宗以上都之民付卿父子,欲安之也,朕复何忧?卿其视事!”民之,为立祠上都西门外。帝闻之,复命工写其像以赐,俾传示子孙。
初,开平人张弼,家富。弼死,其奴索钱民家,弗得,殴负钱者至死。有治其狱者,教奴引弼子,并下之狱。丞相铁木迭儿受其赂六万缗,终不为。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帝欲诛之,太后为言,仅其印绶而罢之。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遂复出据相位,乃执杨朵儿只戮于市,且复诬胜迎诏不敬,并杀之。
胜死之日,百姓争持纸钱,哭于尸傍甚哀。泰定初,诏雪其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传旨诸将,饬:命令
B.民之德:感激
C.终不为直:平反。
D.仅其印绶而罢之夺: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胜深受皇帝信任的一组是(3分)
①辄屏左右,独留胜?②胜解衣,以身温之?③遂相完泽
④胜白帝,斥之?⑤俾传示子孙?⑥泰定初,诏雪其冤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胜十六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因为贺胜严肃端庄不多说话,所以,世祖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担任身边侍卫。
B.贺胜举荐官员时能秉公进言。桑哥当权失败后,权力归入中书省,皇帝询问谁适合担任宰相,贺胜从公论出发,举荐了完泽。
C.贺胜担任上都留守时颇有政绩。他到任后,使商人自由经商,抑制豪强,财政收支有制度,供应财物不匮乏,百姓生活安定。
D.贺胜爱护百姓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做过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在他蒙冤被杀后,百姓争相拿着纸钱在他的尸体旁哀哭。
小题4:把下面文中画线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3分)
(2)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悉绳以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桑哥想暗地里中伤他,累计(向皇帝)上奏几十次,皇帝都没准许(准奏)。译出 “中”和“听”语意各1分,(2)横行霸道的权贵子弟及其奴隶,均按照法律制裁。译出“定语后”和“介词结构”语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夺:剥夺,削去权力。根据前句“帝欲诛之,太后为言”,就可揣摩出。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②表明贺胜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爱,⑤表明皇帝对贺胜的赞赏和褒奖,⑥表明皇帝改正错误和对贺胜的肯定。排他含②⑤⑥的选项即可得正确答案。
小题3:世祖很器重他,才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和担任身边的侍卫。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中”解释为中伤,“听”解释为准许(准奏);第二句时注意“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为定语后置,“悉绳以法”为状语后置,翻译时注意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贺胜,是贺仁杰之子,他通晓儒家经传的要旨。十六岁进入宿卫,为人庄重少言寡语,世祖很器重他。大臣有密奏时,皇帝就使左右退下,只留贺胜一人,并允许在场旁听;皇帝外出,他则在车中警卫;皇帝在宫中,他便在住处侍奉。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反叛,皇帝亲自征讨,贺胜在武帐中值班,即使亲王了不能随便进入。贺胜传达圣旨命令各位将军,回来后侍奉在皇帝身边箭纵横交错射到帐前,贺胜伫立侍奉一动不动。乃颜战败之后,皇帝返回京都,夜间乘车出行,脚极冷,贺胜解开衣服用自己的身体给皇帝暖脚夫。桑哥执政,威势带人,贺胜的父亲贺仁杰留守上都,不愿在他手下干事,桑哥想暗地里中伤他,累计(向皇帝)上奏几十次,皇帝都没准许。
桑哥争权失败后,皇帝废除尚书省,将权力移交中书。皇帝问谁可以担任宰相一职,贺胜回答:“天下公论,都看中完泽。”于是朝廷任命完泽为宰相,让贺胜担任参知政事。大德九年,贺胜留守上都。到任之后,贺胜开展贸易,抑制豪强,财政支出与收取均有法度,供给充足,百姓生活因此得以安定。横行弟霸道的权贵子及其奴隶,均按照法律制裁。奉圣州百姓高氏,是他家乡资财最多的人。他死后,孩子年幼,有个显贵的官吏贪其钱财,要属下强娶高氏妻子。贺胜禀告皇帝,皇帝斥责了那个人,高氏得以保全。这年遇到饥荒,贺胜就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上书自我检举擅发仓粮等待处罚。皇帝答复:“祖宗把上都的百姓托付给你们父子,想要让百姓安定,我还担心什么?你还是任职吧!”百姓感激他,在上都西门外为他设立祠堂。皇帝听说这事后,命画工摹画了他的像赐给他,使传给子孙看。
当初,开平人张弼,家里非常富裕。张弼死后,他的奴仆到百姓家要债,没有讨到,就将负债者殴打致死。审理案件的官员就叫奴仆牵连出张弼的儿子,把他们一同关进监狱。丞相铁木迭儿受贿赂六万缗,不为张弼之子伸冤平反。听说张弼的事后,贺胜告诉了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于是一同弹劾丞相,并把贿赂的事实上报朝廷。皇帝想要诛杀丞相,太后为他求情,仅夺去他的印绶并罢免相位。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再次出任宰相。铁木迭儿将杨朵儿只捉拿,并在集市处死。又诬陷贺胜恭迎诏书不敬,也一起处死。贺胜死的当天,百姓拿着纸钱在他尸体旁痛哭,非常悲伤。
泰定初年,皇帝下诏为他平反昭雪。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