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06 08:26: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 B.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 C.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痛惜,哀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其信然邪?其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
4、阅读题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
失其所
与,不知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保皋、郑年传
杜牧
新罗①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②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③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注]①新罗:公元前57年至935年,朝鲜半岛i国之一。②郭汾阳:郭子仪,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③李临淮:李光弼,冈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皋差不及年——差:稍微
B.持手上堂偶坐——偶:相对
C.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剧:大
D.汾阳、临淮,平生抗立——抗:对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俱善斗战,骑而挥枪——侣鱼虾而友麋鹿
B.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故燕王欲结于君
C.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作《师说》以贻之
D.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保皋和郑年从新罗来到徐州从军,两人都骁勇善战,张保皋年轻十岁,郑年水性好,后来张保皋回国受重用,郑年却潦倒他乡。
B.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曾是牙门都将,但平素不和,为东讨叛贼,两人捐弃前嫌,以忠义共勉,为唐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
C.作者将两个外族人物与古圣贤周公召公相提并论,见识过人;他还认为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相比,张保皋和郑年的故事更感人。
D.文末举周公和召公的例子,意在说明即使是像召公这样的圣贤,尚不能完全知周公之心,更何况在他们手下的一般臣子呢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