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A.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大母亦善遇之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启门,且执手问曰 / 不出,火且尽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应解释为“女子出嫁”。)
小题2:C(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A第一个“则”是连词,“就”;第二个“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就是”;B第一个“之”是代词,“她”;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第一个“且”是连词,“而且”;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
小题3:B(省略的是“櫆”,即“我”。)
[参考译文]
祖父的妾姓章,明崇祯丙子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十八岁出嫁来刘家,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养活。又过了十多年,祖父去世。祖母姓钱,早年没有生孩子,祖父便娶了章大姑。章大姑来家三年,祖母生育了我的父亲,章大姑后来没有再生育。大姑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年纪轻,又没有再生孩子,等到祖父去世,家里人便催促她改嫁,章大姑感慨悲伤,号啕大哭,不吃饭。当时我父亲才八岁,不懂事地站在旁边,大姑牵着我的父亲跪在祖母面前,哭着说:“我如果走了,这弱小的孩子怎么办?”祖母说:“你能记住丈夫的心愿,也是我所感激的啊。”于是,与祖母相处四十多年,八十一岁时去世。
大姑事奉祖母竭尽礼节,祖母也和善地对待她,终身没有隔阂。我年幼时,还能得以事奉祖母。逢着寂静的夜晚,祖母靠窗帘坐着,我在身边侍候。祖母想起往事,忽然落泪。我见祖母落泪,问她什么原因。祖母叹息地说:“我不幸,你祖父半路抛开了我。你祖父死时,你父亲才八岁……”祖母回头看章大姑在室内,便指着她对我说:“你的父亲幼年丧父,抚养教导,使他成人,能够有今天,章大姑出力最多。你长大后,一定不要忘记章大姑。”我当时虽然幼稚,不懂事,见祖母言语哀痛,也知道在旁边哭泣。
大姑自祖父去世,双眼失明。眼睛虽然看不见,可是劳作不停。我七岁与大哥、二哥跟着塾师在外面读书。每当严寒的冬天,北风怒吼,遍地积雪,有时半夜才回家。佣人都已经睡觉,唯独大姑靠着炉火等待。听见敲门声,便答应一声,手拄拐杖,扶着墙壁行走,开门后,拉着我们的手就问:“书读熟了吗?有没有挨先生责打?”当听到“书读熟了,没有挨责打”的回答时,便高兴起来。
大姑年老之时,我家更穷,衣食不足以供养,大姑的晚年就更苦了。唉,多么令人悲痛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
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
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
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
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
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
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
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
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
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
小题2:]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小题3: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小题4:三道翻译小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1)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2)注意关键点:“以”“此”“于”。(3)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定 ?
B.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
C.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 移:移动
D.不逆情以干誉 逆:违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何为而可/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B.所以求此名也/所以纵之乎 ?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D.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其圣人之法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对君子要讲信义,而对小人要施加刑罚。 ?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施加刑罚而将犯人打入死地,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这又让小人特别嚣张。 ?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假如)料到犯人必会回来才将他们放走,这是上面(皇帝)窥察揣摩下面(囚犯)的想法。?
D.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加恩德与(囚犯)懂得了信义这种情形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要看其是否能够为了“义”殒身不恤,视死如归。
B.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的做法只不过是为了求得贤德君主之名,并不值得称赞。 ?
C.作者认为囚犯在明知必死时做出回去领死的抉择,才可以说施恩教化取得成功。
D.作者认为圣君明主治世应以人情为本,既不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追求作秀求名。?
5.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功劳
C.?交友未笃——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5.文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C?
5.第一问:①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②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
? 第二问“略”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