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小题4:(1)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
(2)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
本题解析:
小题1: 改观:看别的东西。
小题2:王守仁认为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
小题3: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访:拜访
D.谥曰肃侯?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CDACB
本题解析:49.C(访:咨询)50.D(D唯:希望。A之:代词,指户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以:连词,同“而”/认为)51.A(左右:古,动词,左右呼应;今,名词,表示方位)52.C(③是贬辛毗的话。④与“公直”无关。⑤表现其治兵才能)53.B(刘。孙不同意毕的意见,且不是“及时上奏”)54、(!)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2)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1)作色:作出一种严肃的脸色。(2)安得怒臣:怎能对我发怒呢)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色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个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史,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劳役,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估计他们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防备不测事件,这是古代的善政,可是现在大建宫宣,加上连年谷麦不收。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死后,赐给谥号肃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①,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
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
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悼悼,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日:“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日:“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至人之行禀:领受
B.吾弗逮也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克:预料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裴子野博学多才的一组是(?)
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②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
③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④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
⑤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⑥深信释氏,持其教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
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而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命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
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6分)
译文:
(2)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昧爽:天将明,黎明。
小题2:C?①说的是范缜对他的赏识,⑤讲的是他的廉洁,⑥说他信佛自律。
小题3:D该项对“遗命俭约,务在节制"的理解有误,裴子野并不是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而是说自己死后丧事要一切从简。
小题4:(1)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关键词:受诏、续修、卒、继成)(6分)
(2)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关键词:受、谓、待、为)(4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裴子野,字几原,河
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了。子野
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当时中书令范缜听说了子野的德行和业绩,认为他很好。不久,范缜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上表推让说:“河东裴子野,自幼学习圣人的品行,常严格遵守国中才能突出的人的风范。并且家传儒学,世代学习儒史。滞留
在下层位置,身份低贱,名声微薄,却不贪求名利,没有急切的样子。我一一查看了古今君王,他们爱慕贤能之士,没有像本朝这样孜孜以求到如此地步的。因为这个我斗胆建议,请把我的这个官职,回授给子野。”有掌管此事的人认为子野资历浅薄而没有通过。不久,他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他出京做诸暨令,在任期间不用鞭刑,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元嘉年间,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评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檄文,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
子野在朝中十多年,安静沉默自守操行,从来没有请求(过人),内外亲戚生活困难,他就把自己所得的俸禄全都分给他们。他没有房子住,借了官地二亩,建了数间茅屋。妻子儿女经常挨饿受冻,但他们都以子野的教诲为原则,子侄们都常敬畏子野,像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他。晚年他沉迷于佛教,严格遵守教条戒律,直到去世都是吃素菜和麦子。中大通二年,死在官任上,时年六十二岁。
在此之前,子野自己预料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这年他从朝中因病退出,对同僚刘之亨说:“我恐怕要死了。”他留下遗言死后一切从俭,力求节约。高祖很是哀伤惋惜,为他伤心流泪,赠给他谥号“贞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凡一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