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0:48: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 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无观,耳无改听     改观:改善
B.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C.外是荆棘之蹊:小路
D.岂哉?易:容易

答案 解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答案 解析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答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拜访我并跟我论学。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睡不着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词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果真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词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么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道也叫做学,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就难以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只有懂得精妙的大道才能专心’。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诏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告诫使人注意改正缺点)之诚呢?”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小题4:(1)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
(2)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


本题解析:
小题1: 改观:看别的东西。
小题2:王守仁认为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
小题3: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罪益厚
B.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从而誉之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访:拜访
D.谥曰肃侯?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CDACB


本题解析:49.C(访:咨询)50.D(D唯:希望。A之:代词,指户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以:连词,同“而”/认为)51.A(左右:古,动词,左右呼应;今,名词,表示方位)52.C(③是贬辛毗的话。④与“公直”无关。⑤表现其治兵才能)53.B(刘。孙不同意毕的意见,且不是“及时上奏”)54、(!)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2)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1)作色:作出一种严肃的脸色。(2)安得怒臣:怎能对我发怒呢)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色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个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史,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劳役,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估计他们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防备不测事件,这是古代的善政,可是现在大建宫宣,加上连年谷麦不收。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死后,赐给谥号肃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①,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悼悼,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日:“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日:“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至人之行禀:领受
B.吾弗逮也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克:预料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裴子野博学多才的一组是(?)
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②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
③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④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
⑤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⑥深信释氏,持其教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而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命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6分)
译文:
(2)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昧爽:天将明,黎明。
小题2:C?①说的是范缜对他的赏识,⑤讲的是他的廉洁,⑥说他信佛自律。
小题3:D该项对“遗命俭约,务在节制"的理解有误,裴子野并不是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而是说自己死后丧事要一切从简。
小题4:(1)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关键词:受诏、续修、卒、继成)(6分)
(2)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关键词:受、谓、待、为)(4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了。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当时中书令范缜听说了子野的德行和业绩,认为他很好。不久,范缜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上表推让说:“河东裴子野,自幼学习圣人的品行,常严格遵守国中才能突出的人的风范。并且家传儒学,世代学习儒史。滞留在下层位置,身份低贱,名声微薄,却不贪求名利,没有急切的样子。我一一查看了古今君王,他们爱慕贤能之士,没有像本朝这样孜孜以求到如此地步的。因为这个我斗胆建议,请把我的这个官职,回授给子野。”有掌管此事的人认为子野资历浅薄而没有通过。不久,他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他出京做诸暨令,在任期间不用鞭刑,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元嘉年间,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评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檄文,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
子野在朝中十多年,安静沉默自守操行,从来没有请求(过人),内外亲戚生活困难,他就把自己所得的俸禄全都分给他们。他没有房子住,借了官地二亩,建了数间茅屋。妻子儿女经常挨饿受冻,但他们都以子野的教诲为原则,子侄们都常敬畏子野,像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他。晚年他沉迷于佛教,严格遵守教条戒律,直到去世都是吃素菜和麦子。中大通二年,死在官任上,时年六十二岁。
在此之前,子野自己预料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这年他从朝中因病退出,对同僚刘之亨说:“我恐怕要死了。”他留下遗言死后一切从俭,力求节约。高祖很是哀伤惋惜,为他伤心流泪,赠给他谥号“贞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夕始觉有迁谪意——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凝绝不通声歇——如听仙乐耳
C、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别离
D、凡一百一十六——自本是京城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