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9 21:20: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又谓夫人王之者郑袖曰幸:宠爱
B.欲因张仪之于楚王遗:赠送
C.张子得出,必子德:感激
D.郑袖之是:对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下见楚无秦也秦王忠信有功臣也
B.奉上庸六县势为王妻临于楚
C.子亦自知贱于王乎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挟宝地以为之以金玉宝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2分)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3分)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4分)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分)(《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赤壁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
⑴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王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
⑵秦王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跟随着她,让她高兴。
⑶楚王被欢乐所迷惑,必然过分地尊敬她、热爱她,而忘记了您,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
⑷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⑸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是:以……为是,认为对。
小题2:A项,助词,主谓之间/助词,的;B项,介词,用/连词,然后;C项,副词,将;D项,名词,资本/动词,资助。
小题3:A项不是这个目的,只是利用了这个说辞。文中有“靳尚为仪谓楚王曰”之句。
小题4:翻译文中的句子,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根据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对词义的引申、对句意的变通的能力。⑴句关键点:“拘”、“出”。⑵句关键点:“简”、“习音”定语后置、“从”。⑶句关键点:“……于……”被动句、“厚爱”、“贱”、“疏”。⑷句关键点:“嘉”、“道”、“贻”。⑸句关键点:“渔樵”、介宾结构后置、“侣”、“友”的意动用法。
附:参考译文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这时怀王的佞臣靳尚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作为享乐之地,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成为君王的妻子,然后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袖说:“一切拜托您办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括号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陈奉,御马监奉御也。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命征荆州店税,兼采兴国州矿洞丹砂及钱厂鼓铸事。率兼领数使,恣行威虐。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伺奉自武昌抵荆州,聚数千人噪于涂,竟掷瓦石击之。奉走免,遂诬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车任重等煽乱。帝为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兴国州奸人漆有光,讦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得黄金巨万。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奏之,帝命奉括进内库。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巡按御史王立贤言所掘墓乃元吕文德妻,非林甫妻。奸人讦奏,语多不仇①,请罢不治,而停他处开掘。
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民变。南京吏部主事昊中明奏言:“奉吓诈官民,僭称千岁。其党至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王生之女、沈生之妻,皆被逼辱。以致士民公愤,万余人甘与奉同死,抚按三司护之数日,仅而得全。而巡抚支可大,曲为蒙蔽。天下祸乱,将何所底!”大学士沈一贯亦言:“陈奉入楚,始而武昌一变,继之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变经十起,几成大乱。立乞撤回,以收楚民之心。”帝皆置不问。
奉复使人开谷城矿,不获,胁其库金,为县所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劾奉十大罪,奉随诬奏,降应京杂职。奉又开枣阳矿,知县王之翰以显陵近,执不可。奉劾之翰及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缇骑逮讯,并追逮应京。应京素有惠政,民号哭送之。奉又榜列应京罪状于衢。民切齿恨,复相聚围奉署,誓必杀奉。奉逃匿楚王府,众乃投奉党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事闻,一贯及给事中姚文蔚等请撤奉,不报。而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理湖口船税,亦奏奉水阻商舟,陆截贩贾,征三解一,病国剥民。帝始召奉归,而用一贯请,革可大职。奉在湖广二年,惨毒备至。及去,金宝财物巨万计。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楚民无不毒恨者。奉至京师,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其罪。帝不怿,降二人杂职。三十二年始释应京归,之翰卒痰死。
注释:①语多不仇:仇,同“逑”。匹配,符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征荆州店税征:征收,征集
B.讦居民徐鼎等掘唐相李林甫妻杨氏墓讦:反问
C.奉吓诈官民,僭称千岁僭:超越本分
D.奉在湖广二年,惨毒备至备:细致,周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聚数千入噪于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帝为逮钰、任重,而谪商耕等官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C.其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复极言其罪
D.立乞撤回.以收楚民之心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陈奉“恣行威虐”的一组是
①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②商民恨刺骨……竞掷瓦石击之
③奉因毒拷责偿,且悉发境内诸墓
④其党至直人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
⑤奉劾……并追逮应京
⑥以巡抚可大护奉,焚其辕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为御马监的奉御,曾受神宗之命征收荆州的店税,并兼管兴国州矿洞丹砂采集及钱厂铸钱之事,胡作非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
B.兴国州奸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挖掘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责令他们补偿黄金,并将境内坟墓全都挖掘。
C.武昌发生民变,其原因为陈奉威吓诈骗官民,其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官署之中。
D.陈奉弹劾王之翰、何栋如等,并派缇骑将其逮捕审讯;还追纠逮捕冯应京,并将其罪状张榜公布于大街上。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B(讦,攻击别人短处,告发)
小题2:C(A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对,对于”。B中第一个“为”是介词“为了,因为”;第二个“为”是动词“算作”“算是”。C第一个“其”均指代“陈奉”;D中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小题3:A(②述说商民对陈奉恨之入骨的表现,也是侧面表现其“恣行威虐”;③是说陈奉党徒胡作非为,奸淫妇女;⑥是说老百姓因巡抚支可大袒护陈奉,放火焚烧其官衙)
小题4:B(“陈奉奉皇帝之命拷掠百姓”错,据原文“拷掠百姓”非皇帝之命)
译文:
陈奉是御马监的奉御。万历二十七年二月,神宗命他征收荆州店铺之税,兼管采办兴国州矿洞的丹砂以及钱厂铸钱之事。陈奉身兼几种官职,胡作非为,仗势残害百姓。往往借口巡视各地,(任意)处罚官吏,抢劫旅客。商民对他恨之入骨,等到陈奉从武昌抵达荆州,聚众数千人在途中鼓噪,争着抛掷瓦石击打陈奉等人。陈奉逃跑才得以幸免。他于是诬告襄阳知府李商耕、黄州知府赵文伟、荆州推官华钰、荆门知州高则异、黄州经历丰任重等煽动动乱。神宗为此命令逮捕华钰、车任重入狱,并且将李商耕等贬谪。兴国州奸邪之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发掘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从墓中得到黄金以巨万计。腾骧卫百户仇世亨上奏了此事,神宗命令陈奉将这些黄金收入内府。陈奉借此滥施毒刑,拷掠百姓,责令百姓补偿黄金,并且将州境内的坟墓全都挖掘。巡按御史王立贤上书说,把挖掘的坟墓是是元朝人昌文德妻子的坟墓。并非李林甫之妻的坟墓,奸邪之人告发的奏言,所说大都不能符合,请求停止不再追究,并且停止在各处的挖掘。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奏道:“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自称千岁。他的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淫妇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署之中。王生的女儿,沈生的妻子,都被他们逼辱。因此导致读书人及老百姓的愤怒,有万余人甘愿与陈奉同归于尽,巡抚、巡按和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掩护了他好几天,才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但是巡抚支可大曲意为他辩解,蒙蔽朝廷。如此。则天下的祸乱,将何时是尽头!”大学士沈一贯也上疏说:“陈奉入楚地,开始便有武昌一次民变,随后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民变发生十起,几乎酿成大乱。请立即将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神宗对此全都置之不理。
陈奉又派人开掘谷城的矿山,未有所获,勒索官府库金,被县内百姓驱逐。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弹劾陈奉,列举其十大罪状,陈奉随后诬陷上奏,结果将冯应京降为杂职。陈奉又开掘枣阳矿山,知县王之翰因其地靠近显陵,坚持不同意开矿。陈奉弹劾王之翰和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朝廷)派缇骑将他们逮捕审讯,并且追纠前事逮捕了冯应京。冯应京一向对百姓多有惠政。老百姓都哭着相送。陈奉又在大街上公开张榜列举冯应京的罪状。百姓对此切齿痛恨,又相互聚集包围了陈奉的官署,发誓一定要杀死陈奉。陈奉逃避躲藏到楚王府,众人于是将陈奉的党羽耿文登等十六人投入江中。因巡抚支可大竭力维护陈奉,百姓们就焚烧了巡抚的辕门。事情报知朝廷,沈一贯和给事中姚文蔚等请示撤陈奉的职,神宗不予回答。当时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办湖口的船税,也上奏说陈奉在水路上拦阻行商的船,在陆路上拦藏商贩,征收三成只有一成解送上缴,祸国殃民。神宗这时才召回陈奉,又听从沈一贯的奏请,革去支可大的职务。陈奉在湖广两年,残害茶毒祸害商民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他离去时,搜刮的金银财宝多达万计。支可大害怕陈奉及财宝被百姓劫走,就增派了警卫人员,并引导陈奉等逃出湖广地界,湖广百姓对他们没有不深切痛恨的。陈奉回到京师后,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再次上奏,竭力陈述其罪行。神宗很不高兴,将二人降为闲杂职务。直到万历三十二年才释放了冯应京,王之翰则最终病死在狱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成誊清。疾病疤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枳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圆。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运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取材于柳宗《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药?居:聚积,搜集 ?
B.积如山?券:借据,欠条 ?
C.未尝取直?诣:箭往 ?
D.终不言?复:回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清优主之??不害清为富也 ?
B.市人其异,皆笑之?清不怠遇其人 ?
C.清有道者饮?执道不废 ?
D.求者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厚报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
C.计较蝇头小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5.《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
?


参考答案:1.D?
2.D?
3.A?
4.B?
5.示例:宋清谋取利益有长远眼光,如原文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用怠慢的方式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优厚地报答宋清。经商要有长远眼光。《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在生意场上,你有多远多深的经营眼光,往往会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以及你以怎样的方式来赚钱。
6.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住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盖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泊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
  春山烟云联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节选自唐寅《六如画谱》)
1、请写出高中课本中张大千写的有关绘画的文章名《    》。
2、“何以异此”中的“此”指代。(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对“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好像神仙游览万象,身临其境在烟霞中,那么山水画意自然呈现出来了。
B、就好像神仙游览万象,自身化为烟霞,那么山水的亦真亦幻的自然呈现出来了。
C、就好像在物象之内神游,亲身站在山水之前,那么山水的风格自然呈现出来了。
D、就好像在物象之内神游,亲身站在山水之前,那么心中的画意自然呈现出来了。
4、作者认为画山水如何才能使“云气之态度活”,“烟岚之气象正”?(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写了三次“四时不同”,是否罗嗦重复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画说》
2、通过观察现实中的景物特点进行作画的方法。
3、D
4、画见大意,不为斩刻之形,不为刻画之迹。
5、不罗嗦。因为三次的“四时不同”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写山水之云气的四时不同,第二次是写山水之烟岚的四时不同,第三次是写不同季节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画意也应是四时不同的,但都像身临其境中一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