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其中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在建国初期早已经确立的,并不是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只有“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才是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所以本题答案是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早在1919年11月发表文章号召青年男女:“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对该文章发表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社会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②中国社会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③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婚姻崇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残余存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婚姻思想和习俗变化的背景有: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辛亥革命的影响;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旧的婚姻观念仍存。四个选项均符合史实,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述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清除封建因素。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材料解析题,要求通过对比清初和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局限,并在再现清末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材料一指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为忠臣清官”,即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材料三指出教育要符合“共和”宗旨,凡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一律废止。材料二,即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介于二者之间,教育内容仍以经史之学为基础,但西学已成为成为重要内容;培养目标仍强调“忠孝”,但更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折射出清末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及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社会背景,反映了清政府竭力缓和社会矛盾但又无法走出维护封建末落统治的窠臼,在指导思想上也就走不出“中体而用”的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的限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由此A符合题意,B是法家的思想,不能概括材料大意,C D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