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大熊猫是珍稀的动物,是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也是中国的国宝,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符号。
材料一:科学界将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日于定为1869年4月1日。……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
——谭楷《大熊猫发现140周年了》(载2009.3.25《南方周末》)

材料二: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0年)吉祥物“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材料三: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而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
1957年,前苏联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一只安安;
1972年,美国获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1972年,日本获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
……
熊猫逐渐成为西方寓意中国的动物,这种动物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期许;有力量、很少咬人,不争肉吃,比美国的鹰和俄罗斯的熊都要温和。
——摘编自2010年第9期,《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同胞向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投票将两只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2008年,“团团”、“圆圆”入台,并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熊猫热”。
——据人民网相关资料整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大熊猫在两个历史时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赠送大熊猫给美国的不同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两只入台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的寓意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熊猫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角色:近代:大熊猫成为外国侵略者掠夺、猎杀的对象;(2分)
现代:大熊猫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2分)
背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现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2分)
(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2)1941年:中美两车共同抗击反法西斯,美国给予中国抗战以极大帮助;(3分)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3分)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圆(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促进科学研究;见证中国发展;发展中国外交;改善中国形象;发展两岸关系;凝聚民族感情;(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08湖南师大附中第四次月考)“一战”期间长江流域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是(?)
①船舶修造业 ②食品工业?③纺织工业?④钢铁冶炼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因此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两会在1992年香港商谈中,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了会谈,其签署的协议椎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
——《21CN焦点周刊》
材料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
——《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近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 2008年3月20日,马英九击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而赢得大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时台湾入联返联两项公投均未通过,台湾人民用选票表达了对“台独”问题的担忧。在多个场合,马英九强调“九二共识”,并表示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2008年11月3日至7日访台,海协海基两会就交流合作事项举行新一^轮协商,将两岸合作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2lcN焦点周刊》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政策方面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三所述的信息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3)根据材料四,分析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积极变化。
(4)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变化:由战争对抗状态转向协商交流。原因: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政策。
(2)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两岸关系的状态密切(直接)相关。
(3)“台独”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两岸交流加强。
(4)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稳定有利于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台独”势力仍然存在,但其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两岸关系的和平、友好发展是历史潮流,不可遏止。
本题解析:本题以海峡两岸的关系为主线,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阐明“两岸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个道理。第(1)题,要抓住“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个落脚点,结合材料信息,得出承认“一
个中国”的原则,这是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的根本前提。第(2)题是一道典型的历史感悟类试题。首先要释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二、三中得出信息: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就有利于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第(3)题,直接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即可。第(4)题,要从两岸关系的必然走向中得出结论,围绕题问中“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个“结局”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其实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4 -1920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民族资本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
(1)《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4分)
(2)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4分)
(4)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有何本质区别?(4分)
参考答案:(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治国思想: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
(2)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目的: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4)含义: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补充,继承我国传统道德,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本质区别: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与时代潮流接轨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
本题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为切入点,系统考查对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的识记、分析与归纳能力。第(1)问可结合材料所给的对话形式联系教材论述回答,第(2)问应综合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回答,第(3)问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特点来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