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28: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 论:判罪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
  (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小题1: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若专用比兴,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小题2: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谁???。(2分)
小题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每处1分)
小题2:
(2分)刘长卿(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王昌龄(《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小题3:
(2分)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本句中“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和“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两句都包含两个结构相同小分句,应从分句中间停顿,这样,最后一句自然分开,“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一句“宏”“酌”都为动词,可将其分成两句。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古代诗人的别称,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如: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诗鬼--李贺。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对五言诗的评价是以反问形式出现的。“五言居文词之要”“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即点出五言诗最有滋味的原因。
【参考译文】:
四言诗言词简约而含义丰富,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少,所以说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为详尽恰当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扩大(发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的最高的境界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曹端传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赈,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好之——笃:深,甚
B.上书邑宰,毁祠百余——淫:不合礼制的
C.诸生多就墓受学——次:按着顺序
D.命诸生延之,讲明正学——延:邀请
2.下列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是(?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⑥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端受《辨惑编》的启迪,对佛教、巫婆、神权、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同时,开始研究整理儒学。
B.曹端读了《辨惑编》之后,与封建迷信彻底决裂,上书官府,请求废除淫祠,为百姓建里社、里谷坛。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对曹端非常佩服,说他是见识广博,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之所以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只是因为他在霍州十六年,为官清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做可耻的事。
  (2)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廊腰回,檐牙高啄(长久地)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B.①后秦击赵者(第二次)②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C.①不得已(实在)②强弱胜负已矣(判明)
D.①复道行空,不何虹?(雨雪停止,天放晴)②不知其所之也(深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释有误的正确解释分别为:A项,①缦:一种无花纹的帛,用在这里是名词做状语,像绸带一样。B项,①再:两次。C项,②判:确定,断定,决定。其余均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参考答案:5.? D
6.A
7.? C
8.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
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本题解析:5.?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
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6.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7. 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
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8.?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
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考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