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5 15:53: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阝止,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情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 ①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 ②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 ③扣舷而歌之_______________ ④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 (2)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____ ④托遗响于悲风_____________ (3)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②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 ③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 ④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 (4)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_____________ ③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伺候人坐着 不如知也 知:懂得 B.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舍瑟而作 作:起 C.唯赤则非邦也与 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
4、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14分) 盛彦师者,宋州虞城人。大业中,为澄城长。义师至汾阴,率宾客千余人济河上谒,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从平京城。俄与史万宝镇宜阳以拒东寇。 及李密之叛,将出山南,史万宝惧密威名,不敢拒,谓彦师曰:“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决策而叛,其下兵士思欲东归,若非计出万全,则不为也。兵在死地,殆不可当。”彦师笑曰:“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万宝曰:“计将安出?”对曰:“军法尚诈,不可为公说之。”便领众逾熊耳山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乘高,刀楯者伏于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或问之曰:“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彦师曰:“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 李密既度陕州,以为余不足虑,遂拥众徐行,果逾山南渡。彦师击之,密众首尾断绝,不得相救,遂斩李密,追擒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仍镇熊州。 太宗讨王世充,遣彦师与万宝军于伊阙,绝其山南之路。贼平,除宋州总管。初,彦师之入关也,王世充以其将陈宝遇为宋州刺史,处其家不以礼,及此,彦师因事杀之。平生所恶数十家亦皆杀之。州中震骇,重足而立。会徐圆朗反,彦师为安抚大使,因战,遂没于贼。圆朗礼厚之,令彦师作书报其弟,令举城降己。彦师为书曰:“被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宜善侍老母,勿以吾为念。”圆朗初色动,而彦师自若,圆朗乃笑曰:“盛将军乃有壮节,不可杀也。”待之如旧。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率宾客千余人济河上谒?济:? (2)兵在死地,殆不可当?当:? (3)令弓弩者夹路乘高?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为公说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刀楯者伏于溪谷虎兕出于柙 C.彦师因事杀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重足而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 小题3: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盛彦师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3分)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3分) 译文:? (2)贼平,除宋州总管。(2分) 译文:?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 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 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 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
译:
??
(2)夫

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分)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