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11-10 22:51: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选自《古文观止》)?
1.指出文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为大奸慝/鲜:少
B.而济其未之患/形:形成?
C.身夷、齐之行/履:踩踏
D.犹将而用之/举:举荐?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晕风,础润而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吹衣
B.祸岂可胜言哉/今者项庄拔剑舞,意常在沛公也
C.能见微而知著/武帝嘉其义,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二公料二子/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B.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C.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D.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4.本文的中心是“辨奸”,作者认为辨认奸佞之徒的标准是什么?
?
5.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
(2)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
(3)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


参考答案:1.C
2.B
3.B?
4.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5.(1)是使晋无惠帝?假如晋朝没有晋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的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 (2)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 (3)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俯仰一世,可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墙往往而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1: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与其它三项的不同是(?)
A.六王毕,四海
B.蜂房水涡
C.
D.骊山构而西
小题3: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A.①六王(灭亡) ②蜀山(变得光秃秃)③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咸阳(趋向)②各地势(随着)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惊(突然)②而望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秦宫人(是、成为)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让)
小题4:选出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杳不知其所也②吾恐秦人食而不得下咽也
B.①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辇来秦②至颠覆,理固宜然。
D.①盘盘,囷囷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小题5: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后世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B
小题6:(1)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2)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CD和例句相同,都是判断句,B是被动句。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于”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为所”表被动,还有“见”。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小题2:试题分析:A.一,数词作动词,统一;BCD都是名词作状语。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3:试题分析:C项③,“使”表假设关系,假使。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4:试题分析:A.去哪里;相当于“而”;B.连词,表转折;却;C.到;D……的样子;助词,无实际意义。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将各个句子看懂,能够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中没有提到要不要行仁政。
点评:本题型中一般会设置一些障眼法,大的方向很少出错,可能一些细节或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会给你设置一些小问题,所以答这类题型一定要认真仔细。
小题6: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远听”指越听越远,“之”是指去什么地方,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2)这个句子中“函谷举”是被动句,被动语态要翻译出来,“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日以尽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以次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顷之未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顾: 回头? 只是?
引: 举起? 指身子向上起?
就:登?成功?
以:用来?已经?相当于“而”,来?依,按照?
?之:代词,他? 的? 衬音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