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1 00:37: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至丞相府归我幸:希望
B.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诣:前往
C.茂辟左右问之曰辟:躲避
D.方见重于世重:尊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亭长为从汝求乎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C.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D.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4分)
译:?
(2)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 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恭敬地侍奉。
(2)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 辟:屏退。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卓茂并没有“躲避”的意思,只是不愿扩大知情的范围。
小题2:A项 为:表示判断,是。B项 乃:于是。C项①诚:的确,确实;②诚:假如,如果。D项 独:唯独。
小题3: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直接”表现“宽仁恭爱”的一项。
小题4:项 谢:道歉,而非“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B项 遗:赠送,属误解文意;D项 卓茂被重用是因为 “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 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光武帝树卓茂为世人的榜样醇化世风。
小题5:(1)“凡”译为“大凡”“大概”,得1分;“所以”理解为表原因,得1分,“贵于……”译为“比……尊贵”,得1分;整体语句翻译准确通顺无语病,得1分。(2)“中”译为“胸襟”“胸怀”,得1分; “率”译为“遵循”,得1分;“怨悔曷其至乎!”是反问句,“曷”译为“怎么”“难道”,得1分;整体语句翻译准确通顺无语病,得1分。
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当他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找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后来因卓茂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动担任密县县令。(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亲近的原因,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你偏偏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过了几年,教育感化普遍实行,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那时光武帝刚刚登上王位,就下诏说:“先前密州县令卓茂,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的节操纯洁不变,的确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为太傅,封为曪德侯。”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表闾立馆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臣司马光说:孔子称“举荐贤能的人来教化百姓,没有才能的就会勤勉”,所以舜帝举荐皋陶,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实行德政的缘故。光武帝登上王位之初,精通随机应变谋略和能够欺诈巧辩的士人,正被世俗所尊重,然而光武帝偏偏能选取忠厚的臣子,表扬遵守贤良的官吏,皇帝在位才久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 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②疾疢(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屦以为食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郁湮:堵塞
D.岁大饥直:一直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操劳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②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③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④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
⑤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⑥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5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傫”、“匄”、“率”、介词结构,各1分,句意1分)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论”、“摧剥”、“销”、“血气”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一直”放入句中“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语意不通,它相当于“正值”的“值”,遇到、面对。
小题2:筛选信息首先要读准题干,此题要求筛选出先母辛勤操劳的事例,然后再根据选项给出的事例到文章相应区间进行比对,检查选项是否有误。第②句是指母亲识大体,懂孝顺。第⑤句写母亲疾病缠身。第⑥句感慨母亲悲苦一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④句省略的主语,切不可将其主语误以为是其姐姐。
小题3: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B项对应文中句子“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先主”一词应当理解为“祖宗神主”,而不是汪中的祖父。
小题4: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实词:“傫”、“匄”分别为“颓丧”、“乞讨(古同丐)”。虚词:“率”为大抵、大概之意。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于亲故”放在动词“匄”的前面。(2)实词:论,说起;摧剥,挫折和伤害;销,被销毁;血气,血肉之躯(生命)。被动句式:被销毁。
【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作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设私塾教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母亲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君子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帮人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藉可活命。 迁移到北城,住的只有三席地方,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姊姊看著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著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阳光,就高兴地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性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当我小时,同族亲戚没有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以至於成家立业。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药。总计先母活了七十六岁,少时苦於操作劳累,中年饱受饥荒贫乏之苦,老年苦於疾病缠绵折磨。加上天伦的乖离,人事的不顺利,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呢?所以母亲虽是中等之寿去世,绝不能说她天赋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呢?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逝世,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者以治生为本论
陈确
学问之道,无他奇异,有国者守其国,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事,仰事俯育,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而或者疑其言之有弊,不知学者治生绝非世俗营营苟苟之谓,即萃野一介不取予学术,无非道义也。
今士鲜不谓明道义,而学未切实,则所为非道之道,非义之义,亦往往由之而不自知。要之,辨此亦自不难。《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自天子至庶人,孰能违之!《中庸》又拈“行素”二字,即同《周官》之指,而语尤近道。能之即居易之君子,不能即行险之小人。《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并极详至。有国者违之,必失其国;有家者违之,必失其家;有身者违之,必失其身。虽所失大小不同,其为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圣贤,则一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斯之谓矣。而岂真一手一足云尔哉!
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而治生尤切于读书。然第如世俗之读书治生而已,则读书非读书也,务博而已矣,口耳而已矣,苟求荣利而已矣;治生非治生也,知有己,不知有人而已矣,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而已矣:而又何学之云乎?故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鲁斋此言,专为学者而发,故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耳。
然则当何以救之曰治生以学为本嗟乎士苟志学则岂唯能读书治生而已哉修齐治平悉于斯焉取之。而有未能者,亦必不可谓之学。故曰:士为志学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又拈“行素”二字拈:取
B.天下岂有白丁圣贤    白丁:不学无术
C.悉于斯焉取之悉:全
D.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但:但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论证“学者以治生为本”观点的一组材料是(?)
①《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②《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
③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④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
⑤士为志学而已矣?⑥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确认为王侯治国责在足国,大夫治家责在足家,对于学人来说,要能勤俭治生,但治生不是忙忙碌碌为维持生计而奔波。
B.陈确认为,道义应建立在治生的基础上,有许多儒生自认为明道义而不治生,这种明道义,并不切实,不是真明道义。
C.陈确赞同鲁斋的观点,认为读书治生是学人的本事,读书与治生相比较,读书比治生更重要,治生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
D.陈确批判了世俗和理学家的读书和治生观,世俗治生观的治生是知有己,不知有他人,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 (仅仅、只是)
小题2:C(③⑤⑥是观点或结论性句子,不是证明观点的材料)
小题3:C(治生比读书更迫切)
参考译文:
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特殊的不同的地方,(君王)拥有国就守住自己的国,(大夫)拥有家就守住自己的家,读书人就守住自身,也就是这些罢了。这里所说的自身,并不是仅仅自己一个人。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的事,都是自己份内的事,对长辈和年长的人要侍奉,对小辈和年幼的人要哺育,决不可推托给别人,那么,勤劳俭朴地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实在是治学的人自身的事。或许有人怀疑这句话有不当之处,(他)不懂读书人说的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说的忙忙碌碌地为维持生计而奔波,也就如一介农夫不懂学术那样,不是不合乎道德礼义。
现在的读书人很少有人不说(他们)不明道德礼义,可是他们治学未落到实处,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道德的“道”,不是礼义的“义”,也往往实行的时候,不知自己(实行的不是真正的道义)。抓住了关键,辨清这个道理也就自然不难了。《周官》已经制定了定量出入的方法,极其明白,容易遵守,上自天子下至平民,谁能违背它!《中庸》又选取“行素”二字,也是与《周官》同样的主旨,并且话说得更接近道义。能做到的就是安居的君子,不能做到的就是行险的小人。《大学》中说的人多食物少,生产地速度快消费的慢;《孟子》里讲的治好田地,减轻赋税,按时食用,讲究礼义消费,也一样极其详明。治国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丧失他的国,治家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损害他的家,安生立命的人违背它,一定会丢失自己。虽然他们丢失的东西大小不同,他们的行为得罪了祖宗,得罪了圣贤却是一样的。《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里是说一出手一伸腿之类(的小事)呢!
我曾经把读书和治生当作同等重要的事,认为这两件事是读书人的真本事,而且治生比读书更急切。可是只如世俗的读书治生那样,那么读书就不是真正的读书,而仅仅只是追求广博罢了,只是满足口说耳听罢了,只为谋求荣耀利益罢了;(他们的)治生不是真正的治生,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罢了,只知道有妻儿,不知道有父母兄弟罢了:又谈什么治学呢?所以不善读书、不会治生的人,一定不能说他们会治学;那些只会读书,或者只会管治生的人,也不能说他们会治学。真正立志治学的人,一定是又能读书又能治生的人。天下难道有不识字的圣贤、败家圣贤吗?难道有做了圣贤而不能养活父母妻儿,而让他人(替自己抚养)的人吗?鲁斋的这些话,是专门为求学而发的,所以懂得他的话没错,可是实行他的话或许不能说没错罢。
既然这样,那么应当如何纠正这些情况呢?回答是:治生应该以读书为本,哎!读书人立志求学,那么仅仅就是读书和治生罢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全都是从这里得到的。还有没学会的,也一定不能说他是善于治学。所以说:读书人要立志治学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茂林竹?修:高 ?
B.况修短随化,终于尽?期:日期 ?
C.未尝不文嗟悼?临:面对,引申为阅读 ?
D.所以兴怀,其一也? ?致:思想情绪,情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愚人集牛乳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吸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嗔或笑。
子死欲停置家中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认人为兄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摘自《百喻经》)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集牛乳,以供设?拟:打算。 ?
B.牛乳渐多,无安处?卒:最终。 ?
C.待临会时,当吸取?顿:停留。 ?
D.生嗤笑,怪未曾有?深:很,十分。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卒无安处,复酢败 ?②时为众宾,瞋或笑 ?
B.①却后一月,尔设会 ?②停担两头,可胜致 ?
C.①时众宾,或嗔或笑 ?②云何须财,名他兄 ?
D.①此牛乳即干无有 ?②致于远处殡葬之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是“愚人”被嗤笑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③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④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⑤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
⑥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人集牛乳》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预先准备,但准备的方法要得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B.《子死欲停置家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采用躲避的方法处理问题,更不能一错再错,使问题严重化。
C.《认人为兄》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徒。“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一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心态。
D.《认人为兄》的故事中的“愚人”不同于前两则故事中的“愚人”,在现实生活中,“认人为兄”的故事更容易发生,更带有讽刺性。
5.断句。 ?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6.翻译。
①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A
5.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6.①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②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