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8 08:29: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3分)
答:?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
以上两题不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叙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①;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螿: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与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小题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达观、豪迈的胸怀。①“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却说是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体现了词人的达观;②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点评:领会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意蕴,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的诗词,绝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歌当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必须对语言做出变形才行。实际上,也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只有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才能准确理解诗句,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词中写景后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把握住诗歌的体裁特征。比如本题的考查材料是首词,对于词来讲,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议论,因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就要紧紧抓住词的下片。另外,在词中一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常常在词中出现,这也是理解诗人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抓手。如本题中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就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官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1)请简要分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请写出你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结构上“望”贯穿始终,头两句描写的作者见到的天津桥畔的美好春景,后两句转入远眺。
   ②全是通过“望”,写出了诗人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委婉的抒发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抚今思昔,夕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显得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意对即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描绘出一副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盛。三四两句转写宫殿紧闭,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从这种对比中作者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油然而生吊古伤今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