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三)
2019-12-28 08:29: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归客”?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B、“片云”二句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委婉地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C、“落日”与“秋风”相对,喻示诗人人到暮年,又逢深秋,无限心灰意冷。
D、最后两句运用韩非子“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
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
小题2:赏析第二句中“凉”字的表达效果。(3分)
?
小题3:三四两句在叙写角度上与前两句相比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小题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此复明。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