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江行赠雁①?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缯(zēng)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小题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2分)
小题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分析形象题,二诗虽都写雁,但因借助雁所表达情感不同,因而刻画描写的雁的形象也不同。
小题2:
第一首: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七月,范仲淹因言事直切,遭到权相吕夷简排挤而被贬谪。朝中正直大臣皆上书营救。而右司谏高若讷迎合吕夷简之旨意,独言当贬。欧阳修移书责之,言高“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以此随之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此诗作于从真州(今江苏仪征)南行赴任途中。时间正值深秋,作者暮宿江上。偶尔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这些经历长途艰辛的鸟儿太疲倦了,显得羽翼已为之衰微。诗人不禁想起前人咏雁的许多诗作来。“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唐陆龟蒙《雁》)“衡阳多道里,弱羽复哀音。还塞知何日,惊弦乱此心。夜阴前侣远,秋冷后湖深。”(唐耿讳《赋得沙上雁》)忽然,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是多么地相似啊!自己这位原本京官的“云中雁”,一朝被权奸排挤,如今舟行赴任。入夜时,只好在“水间”栖息。世路正自坎坷,谁知将来还有多少缯缴(即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缴为系在短箭上的丝绳。缯,通"矰"。)在等待着自己呢?回想过去,固然令人齿冷,而如此暗夜里,前途又何可乐观?于是,诗人不禁觉得目前这秋风,竟如岁末的寒潮一样凄冷。自己是漂泊江湖,而这些伶娉瑟缩的征雁,真可引为同调了。因此,诗人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
第二首: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暮,在成都草堂。
诗中寄托了深切的乡思,并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和对国事的关心。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所以诗中“春来”二字亦作“东来”。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这首诗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余味无穷。这原因,一方面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间,在平易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另一方面,写归雁的诗,往往都是先从大雁本身着笔,然后再抒发议论,然而这首诗却是先写思归的心情,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先给读者一个思乡的强烈印象,然后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先赋而后兴。
不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乡恋国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长。另外,在绝句格式上,这一首采用了对起散结的方式。盛唐绝句重散行,四个散句起承转合,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偶。而本诗一、二句用了对偶。后两句用散句,又纯任天然。这样,在形式上把精巧与自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来节奏优美,“神味高远”(浦起龙语)。杜甫“常常把绝句作为遣兴手段,即兴漫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形式上有意识进行多种尝试。”(周啸天《唐绝句史》)从这首五言绝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对比。愁。? (2)(4分)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4分)秋色入心即为“愁”,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后两问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出使。塞上:边塞之上。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守边将士,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②单车:一辆车。这里指独自前往。问:慰问,察访。属国:附属国。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北。③征蓬:远飞的蓬草。作者以之自喻。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喻行程遥远。④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微风吹之不斜。⑤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侦察骑兵。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边境最高统帅。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这里代称最前线。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颈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加以适当的解说。
②诗歌好的结尾往往言尽而意未尽,引因起人们的回味,这首诗的结尾就是这样,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一是因为诗人“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二是因为写得逼真,三是因为富有诗趣,四是因为锤炼功夫十分到家。
②诗人来到了萧关,虽然没能马上见到统帅,宣旨慰问,还得再往前走,但诗人心里是很高兴的。这一结尾看似平淡、简单,却很有回味,它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以后的行程。
本题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 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题1:诗人对自己深爱着的康桥选择了哪些物象进行讴歌?
小题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意境?
小题4:试分析诗的最后一节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岸边的柳树、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
小题2: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小题3: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地显露,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开头,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这样,诗人就将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使得整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小题4: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概括的题目,主要意象为岸边的柳树、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线索和情感的题目,这是一首抒情诗,线索是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本诗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接着选择了三种最让诗人留恋的景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性依恋;又写诗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感情达到了高潮;最后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显得无比依恋和惆怅。
小题3:这是一道风格和意境鉴赏的题目,题干给出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答题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紧扣诗歌的内容、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使用的意象,能围绕这些分析即可。
小题4: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结尾的作用要注意先概括出结尾写了什么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结构上照应开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浮萍。②酲: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颔联承首联_____字而写。
2.请想象并描摹颈联内容。(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构思精巧,请从结构角度作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阴
2.雨霁日出,喜鹊们在喧叫:“太阳出来了!”;微风拂波,波平如镜,鸥鸟在尽情地玩乐(或鸥鸟似乎在亲昵微波)。 (意对即可)
3.首联写天气,以浮云“议阴晴”统摄全局。颔联承“阴”,写山雨山风令人心旷神怡,颈联承“晴”,写雨过天晴喜鹊鸥鸟喜悦自在。尾联描绘乍雨还晴,明净秀丽,呼应诗题“山”(或者以此总结全诗也可)。题为“山行”,全篇未见“行”字,但诗人以行踪带出“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诗实则紧扣题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