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7分)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小题1:这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2分)
小题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农妇、同情(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第一首答出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第二首答出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歌的标题和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农妇。两首诗都写了她们的辛劳,同时第一首诗还写出农妇的哀怨,第二首还用了对比,进一步表现出农妇的辛劳。可见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同情的态度。
小题2:两首诗都是描写农妇的,其表现手法首先考虑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动作(细节)、肖像、语言、神态描写等,据此可作判断:两首诗都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第一首诗开头还进行了肖像描写,第二首诗还用了对比的写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春?寒?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陈与义①?元好问②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人曾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②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金亡不仕,隐居故里,潜心编纂著述。
小题1:请分析陈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5分)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交代了阴冷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日日风寒,细雨飘零,春寒袭人。(1分)为下文描写海棠在寒风冷雨中独立开放做铺垫,(2分)烘托出海棠花的大无畏精神。(2分)(如答“一语双关,‘风’‘ 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亦可。)
小题1:陈诗中海棠花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3分)
元诗中海棠红蕾深藏,不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炫耀自己,赞扬了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形象的写照。(3分)(答“元诗中诗人借海棠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亦可。)(分析海棠形象1分,概括精神品格1分,寄托作者情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重在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抓住诗句中“风”“寒”两个字的言外之意。
小题1:本题主要是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11分)
鹧鸪天?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①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②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③,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得”,一作“渐”。②花名,本为酒名,以花颜色似也,故取以为名。
③婉娩,柔美,美好;迟暮。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片在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点。(5分)
小题2:在词的下片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动静结合,一二句写树绿花红,为静景,三四句写“蜂儿闹”“燕子轻”,为动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美景。(白描手法,诗人以绿荫重重、曲阑红花、蜂忙燕舞等典型景物,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色彩对比(映衬),以树叶的嫩绿与花朵的鲜红相映衬,增强了色彩对比,活化了画面,使春天的气氛更浓。)(答出一种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2)诗人的语言具有 “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语言风格1分,分析1分)
小题1:①伤春惜春的感伤,春色美好,作者面对“残花”,借酒浇愁,表现出作者对春色将尽的感伤与无奈;(2分)
②客居飘零的悲愁,“客飘零”,作者客居异乡,以美好的春景,反衬客居飘零的悲伤;(2分)
③青春逝去的喟叹,“春婉娩”写春色难留,时光易逝,“送了斜阳月又生”写日落月升,时间流逝,透露出作者对青春老去的感伤与无奈。(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柳丝随风飘扬。(3分)这是一幅明媚绚丽的津桥春日图。(1分)
小题2: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
小题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 “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②。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
?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裴诗主要塑造了白牡丹超凡脱俗,幽雅高洁的形象。诗中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的对比,正是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一株冰清玉洁,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孤独凄清的白牡丹形象。 ?
(2)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者的感叹。白诗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