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①作书须注?②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③《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④不简于事而简于文?⑤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⑥且文章岂有繁简邪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v |
参考答案:
小题1:C?小题2:B?小题3:C
小题4:(3分)(5.(1) (3分) 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谓、既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 (3分)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情、此各1分,判断句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实质考查了文言通假。反:通“返”,回去。此题较易。“反”通“返”在文言文中很普遍。
小题2:①是列举现象;③是《史记》“繁”的妙处,是论据;④是对《新唐书》“简于文”的评价,是论据。排除含①③④的选项即得正确答案。
小题3:“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谓”解释为说、认为;“既”解释为已经;第二句时注意“情”解释为“情态、感情”“此”解释为这是,同时注意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水平低写文章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作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说的话)转告诉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见《孟子?公孙丑下》)这里不需要重新写出齐王的话,可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齐国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写进(文字俭省的)《新唐书》,对“齐人”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他的妻子怀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对“子产”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小吏退出后嘲笑子产”。(只概括成)两句话罢了(言:话)。所以,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于简洁。
刘器之说:“《新唐书》叙述事情喜好言辞简略,所以它叙述的事情大多晦涩不明晰,这是写作史书的弊病。况且写作文章,哪里存在刻意去追求繁复或简洁的做法呢?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认为写文章,就如同风从水面上吹过,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纹;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复或简洁,那么就会出现弊病了。当时(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说:“《新唐书》所叙的事情比起《旧唐书》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却比《旧唐书》简略。”《新唐书》比不上古人史书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这两句话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也没有船可以渡江。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中“购”是重金征求的意思。该句式“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的意思。
小题2:A项中前一个“而”连词,表示顺承;后一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可解释为“却”;B项两个“无以”都解释为“没有用来……”;C项中两个“奈何”都是疑问代词“怎么”的意思;D项中两个“乃”都是“于是”的意思。
小题3:①讲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了自己的名声放走了刘邦,最后搞得自己自刎乌江.就是说他没抓住有利时机,丢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应是对项羽的批判非对其同情;②中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③句中指将士虽在,谁还愿意和你接着干啊,并非指对项羽的同情;④句中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应为对项羽的同情。
小题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中应重点关注“亡”、“ 独”、“ 无以”、“ 白衣冠”、“ 以”等字词的解释,“我何渡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两句的句式特点。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①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瘁②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建德中,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阳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俄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③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詖,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后数岁,卒官,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曰襄。(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①解褐:入仕做官。②毁瘁:哀伤过度而消瘦。③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将:将要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被堂弟告到公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2分。
许秀才传
(清)魏禧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②,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申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父母属妻顾氏属:托付
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保:养育
C.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何:为什么
D.不能为之传也传:作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组是( ) (3分)
①闻之,悲号不食久之 ? 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 ? 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 ? 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 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苟且偷生,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追随崇祯皇帝而死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
(2)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
(3) 得分点:乘?辩?恶?待
小题1:夫 明 六经之 指∕涉 百 家 之 书∕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敦 厉 风 俗∕犹 为 一 艺∕得 以 自 资∕父 兄 不 可 常 依∕乡 国 不 可 常 保∕一 旦 流 离∕无 人 庇 荫∕当 自 求 诸身耳
本题解析:
小题1:何:多么。
小题1:②表现许秀才的孝,⑥是“昔之鸣玉垂绅者”的所为。
小题1:对达官贵人的死说法有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参考译文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年少好学,用高尚的名誉节操来自我勉励。甲申年发生了国难,许王家听到这个消息,悲痛地号哭绝食了很久,后来为了奉养父母,带着全家在澄河东面的姚澄隐居。乙酉年清兵南下,八月下达了剃发令,许王家愤怒地说:“父母自我行冠礼时,向天祷告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头发怎么可以再损伤呢?”有人劝许王家说:“你只是一个秀才,没有得到朝廷的俸禄,为什么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殉国呢?”许王家说:“我的名字已经列于学宫的学生名单上,也算是朝廷的大臣了!”
于是把父母托付给妻子顾氏说:“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许王家的父母向来知道儿子的为人,也含泪对儿子说:“你实现你的志愿去吧,不要挂念我们两个。”许王家于是整理衣冠跳河而死,终年三十九岁。他的妻子顾氏也带着两个女儿跳河,因为河水太浅,被人救起来,没有死。亲友于是围着顾氏一起对她说:“丈夫为了大义而死,做妻子的应该活下来养育他的遗孤。况且你丈夫把父母托付给你,你现在死了就是违背了他的遗言,让你的丈夫背上不孝之名,即使你死了,你的丈夫仍然恨你。”亲友们将许王家的尸体入殓。看到许王家尸体如同活着一样,衣冠端正没有凌乱,一百多个围观者都惊叹不已。
魏禧说:“王会,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君子,和我关系很好,常向我说起许秀才的故事。甲申年发生国难,苏州的读书人许玉重在学宫里绝食饿死,这两位许姓的义士不知道是不是同宗族呢?许氏家族的奇男子多么多呀!魏禧我也曾经是生员,如今在当世苟且偷生、辗转沉浮,与两位许姓义士相比难道不羞愧万分吗!”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魏禧我却认为:“不能用这种观点来要求和期望普天下这样做的义士。如果他们是出于激愤而做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圣人也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分的。
崇祯皇帝殉国的时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磕头下跪,生怕延误时间;等到清朝定国,要变更华夏正统之时,昔日的明朝官员们又全都愤怒万分,争先恐后地效仿崇祯皇帝殉国,惟恐自己担上一丁点大逆不道的罪名。在这个时候,有许多贫穷低贱的义士,没有接受过明朝廷任何的俸禄和官爵,却毅然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使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啊!只可惜在乡下地方,为大义而牺牲的平民百姓有很多,而我魏禧要么没听说他们的事迹,要么听说了又没有详细了解,以至于不能为他们作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