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孝公既用卫鞅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6分)
(1)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3分)
(2)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制:被制约。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副词,已经;B.表被动;C.即使 ; D.副词,于是;副词,却。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不正确,并未“肯定”,而认为是“世俗之言”。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吮、所、以、循、易。
参考译文:
《商君列传》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名望,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常行为之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述题。(10分)
(1)《红楼梦》曾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的情节,请就此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这一写法体现了《女神》怎样的艺术风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次写“葬花”是因为林黛玉怕花陷入污泥遭蹂躏,故生“葬花 ”之念;第二次重点写黛玉吟诵《葬花吟》,这首抒情诗,实际上就是隐喻林黛玉命运的谶语,也表现了林黛玉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2)《凤凰涅槃》里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体现了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这一写法体现了大胆、瑰奇、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B
9、C
10、B
11、11.(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本题解析:
8.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一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9.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②与作战无关。
10.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11.(1)非;不是;常儿:一般的孩子;昔:当初;相齐:做齐国的国相;兴吾门:使我们家族振兴。5处,每处1分)
(2)再拜:拜了两拜:谢:感谢;此明公之威: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5处,每句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出生,家里人因为传统禁忌有这一天生的男孩妨害父亲,女孩妨害母亲的说法,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见到他觉得与众不同,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因此给他取名叫镇恶。广泛阅读各家兵书,议论军国大事,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但意气纵横,谋略出众,做事果敢,善于决断。
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高祖皇帝,到皇帝身边后和他谈话,觉得他非常出众。高祖谋划征讨刘毅,让镇恶参与军事,加封为振武将军。派遣镇恶率战船百艘做先锋,昼夜兼行,来到豫章口。镇恶舍弃船只步行登岸。每只船上留下一二人,船对面岸上竖起六七面战旗,每杆旗下安放一面战鼓。告诉留下来的人说:“估计我军将要抵达城下的时候,就擂响战鼓,让人觉得好像后面还有大军的样子。”又分出一队士兵在后面,让他们烧毁江边码头上的敌船。镇恶率军一直上前去偷袭敌军占据的城池。在离城五六里处,迎面碰上刘毅的重要将领朱显之,想去江边码头,朱显之便骑马飞奔而去报告刘毅:“外面有大军,好像从下游逆水而上的,将要到城下了。”传令关闭各个城门。镇恶也飞速前进,士卒们攀墙入城,于是趁机打开外城的东门。镇恶率军入城后就趁风放火,烧外城的南门和东门。镇恶率领的军人和刘毅手下从南方调来的将士,有的是父子兄弟关系,有的是中表亲关系,镇恶让他们一边战斗一边谈话。刘毅的军队人心离散。三更时分,刘毅自缢而死。镇恶身中五箭,手中所拿的长矛被箭射下,矛杆在手中折断。
高祖将要北伐,调镇恶任咨议参军,领兵做前锋。出发前镇恶说:“不攻克咸阳,发誓不再渡江而还!”镇恶进入贼境,战无不胜。敌将姚绍率大军占据险要,深沟高垒而固守。镇恶孤军远征,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和敌人相持日久,将士缺粮,于是亲自到弘农监督百姓上缴租赋,百姓争相送来米粟,军粮又充足了。大军驻扎在潼关,谋划进取的方案,镇恶请求率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河。镇恶到达目的地后,下令将士吃晚饭后,就弃船登岸。渭河水流湍急,转眼间战船全部被冲走。镇恶抚慰士卒说:“诸位的亲人和家业都在江南,这里是长安城的北门外,离家万里,而船只和粮食衣物,都已随流水而去,哪还有求生之计呢!只应该拼死一战,可以立下大功,否则,就没人可以活命了。”于是身先士卒,众人也知道再也没有退路了,无不奋勇争先。姚泓的部众顿时溃散,于是攻陷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归顺投降。镇恶宣扬国家的恩泽,安抚尉问刚刚归降的人,号令恭肃严明,百姓安居乐业。高祖慰劳他说:“帮助我成就霸业的人,真的就是将军您啊。”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全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王镇恶率军去北地,被沈田子杀害,事情记载在《序传》里。时年四十六岁。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宜?】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应当,应该)
B.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黄州快哉亭记》(应当,应该)
C.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六一居士传》(应当,应该)
D.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陆文学自传》(适宜,合适)
E.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荔枝赋(并序)》(适宜,合适)
F.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四五万?《鞭贾》?(适宜,合适)
参考答案:F.
本题解析:F项:应当,应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相夫子相:辅佐
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
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
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
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
小题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小题1: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责备
小题1:而:却,连词
小题1: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疾、舍、为各一分。
小题1:从即来之,则安之中可见孔子提倡以德服人。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