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2:37: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固:本来
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法:效法,取法
C.智者作法,愚者焉制:制约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举:全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孝公用卫鞅 / 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B.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 /秦城恐不可得,徒
C.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 有槁暴,不复挺者
D.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3分)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6分)
(1)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3分)
(2)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制:被制约。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副词,已经;B.表被动;C.即使 ; D.副词,于是;副词,却。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不正确,并未“肯定”,而认为是“世俗之言”。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吮、所、以、循、易。
参考译文:
《商君列传》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名望,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常行为之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述题。(10分)
(1)《红楼梦》曾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的情节,请就此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这一写法体现了《女神》怎样的艺术风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次写“葬花”是因为林黛玉怕花陷入污泥遭蹂躏,故生“葬花 ”之念;第二次重点写黛玉吟诵《葬花吟》,这首抒情诗,实际上就是隐喻林黛玉命运的谶语,也表现了林黛玉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2)《凤凰涅槃》里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体现了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这一写法体现了大胆、瑰奇、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B
9、C
10、B
11、11.(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本题解析:
8.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一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9.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②与作战无关。
10.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11.(1)非;不是;常儿:一般的孩子;昔:当初;相齐:做齐国的国相;兴吾门:使我们家族振兴。5处,每处1分)
(2)再拜:拜了两拜:谢:感谢;此明公之威: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5处,每句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出生,家里人因为传统禁忌有这一天生的男孩妨害父亲,女孩妨害母亲的说法,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见到他觉得与众不同,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因此给他取名叫镇恶。广泛阅读各家兵书,议论军国大事,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但意气纵横,谋略出众,做事果敢,善于决断。
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高祖皇帝,到皇帝身边后和他谈话,觉得他非常出众。高祖谋划征讨刘毅,让镇恶参与军事,加封为振武将军。派遣镇恶率战船百艘做先锋,昼夜兼行,来到豫章口。镇恶舍弃船只步行登岸。每只船上留下一二人,船对面岸上竖起六七面战旗,每杆旗下安放一面战鼓。告诉留下来的人说:“估计我军将要抵达城下的时候,就擂响战鼓,让人觉得好像后面还有大军的样子。”又分出一队士兵在后面,让他们烧毁江边码头上的敌船。镇恶率军一直上前去偷袭敌军占据的城池。在离城五六里处,迎面碰上刘毅的重要将领朱显之,想去江边码头,朱显之便骑马飞奔而去报告刘毅:“外面有大军,好像从下游逆水而上的,将要到城下了。”传令关闭各个城门。镇恶也飞速前进,士卒们攀墙入城,于是趁机打开外城的东门。镇恶率军入城后就趁风放火,烧外城的南门和东门。镇恶率领的军人和刘毅手下从南方调来的将士,有的是父子兄弟关系,有的是中表亲关系,镇恶让他们一边战斗一边谈话。刘毅的军队人心离散。三更时分,刘毅自缢而死。镇恶身中五箭,手中所拿的长矛被箭射下,矛杆在手中折断。
高祖将要北伐,调镇恶任咨议参军,领兵做前锋。出发前镇恶说:“不攻克咸阳,发誓不再渡江而还!”镇恶进入贼境,战无不胜。敌将姚绍率大军占据险要,深沟高垒而固守。镇恶孤军远征,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和敌人相持日久,将士缺粮,于是亲自到弘农监督百姓上缴租赋,百姓争相送来米粟,军粮又充足了。大军驻扎在潼关,谋划进取的方案,镇恶请求率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河。镇恶到达目的地后,下令将士吃晚饭后,就弃船登岸。渭河水流湍急,转眼间战船全部被冲走。镇恶抚慰士卒说:“诸位的亲人和家业都在江南,这里是长安城的北门外,离家万里,而船只和粮食衣物,都已随流水而去,哪还有求生之计呢!只应该拼死一战,可以立下大功,否则,就没人可以活命了。”于是身先士卒,众人也知道再也没有退路了,无不奋勇争先。姚泓的部众顿时溃散,于是攻陷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归顺投降。镇恶宣扬国家的恩泽,安抚尉问刚刚归降的人,号令恭肃严明,百姓安居乐业。高祖慰劳他说:“帮助我成就霸业的人,真的就是将军您啊。”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全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王镇恶率军去北地,被沈田子杀害,事情记载在《序传》里。时年四十六岁。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宜?】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应当,应该)
B.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黄州快哉亭记》(应当,应该)
C.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六一居士传》(应当,应该)
D.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陆文学自传》(适宜,合适)
E.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荔枝赋(并序)》(适宜,合适)
F.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四五万?《鞭贾》?(适宜,合适)


参考答案:F.


本题解析:F项:应当,应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
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
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
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
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
小题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小题1: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责备
小题1:而:却,连词
小题1: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疾、舍、为各一分。
小题1:从即来之,则安之中可见孔子提倡以德服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