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17 22:37: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一足传
王猷定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诸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
  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姊夫为令干兗,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皆蛋籍,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
  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
  论曰:古今传神仙事多怪诞。一足为报父仇遂仙去,然则神仙必由于忠孝哉!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悲愤穷蹙,竟窜身海外,复极幽遐辽远之游。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节选自《清代散文名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称贷于里豪——举债
B.以头柱大呼——碰、撞
C.一足益恨——恼怒
D.竟身海外——流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好读书,尤精《易》——称贷里豪?
B.所至人争异——时姊夫为令干兗,往从
C.自言其父诸生——治装,赠以马?
D.则童子揖退——端坐
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李一足“有仇必报”性格的一组是(?)
(1)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
(2)不顾,奋身而出
(3)兄弟奋击,碎其首?
(4)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5)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
(6)遂单骑走青齐
A.(1)(3)(5)?
B.(2)(3)(5)?
C.(2)(4)(5)?
D.(1)(4)(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一足家世不详,家人除了母亲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容貌清瘦,眼球是方形的,没有胡须。
B.李一足在高家沟做了几年老师,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后来回到青州,不几天的工夫,就把钱尽散,没有留下一点给自己。
C.李一足父仇已报,让弟弟带着母亲徙居他地,自己也相继到达干兗、青齐、高家沟等地。
D.虽然李一足有寻仇报仇的经历,但从他一生的历程来看,他其实是一位喜欢读书写作、有道家风范的读书人。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遍迹汝,其远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运用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有司案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臣列(guān,建筑物的一种)
礼节甚(jù,傲慢)
B.臣请就汤(huò,大锅)
(wú,不要)行
C.乃使其从者(yī,衣服)褐
相如虽(nú,愚劣,无能)
D.肉(tǎn,露)伏斧质
舍相如广成(chuán,招待宾客的馆舍)



4、语言运用题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之/让:责备
D.仪宁能乎/渠:哪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通子之愿/约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辞去/沛公以为诈,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不悟/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3.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 )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右既前,斩荆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