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3:13: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本词作于罢官归田园居后。
小题1:词的上阕提及历史上的李将军、李蔡,这种手法叫?;这种手法在辛弃疾的诗词中常见,如?(写一诗句)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2分)
小题2: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典(1分)(若写“典故”不给分)示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必须涉及到典故)(1分)
小题2:(1)强烈的不满之情:上阕用李广和李蔡的典故,将劳苦功高却一生为封侯的李广和人才平庸却封侯高位的李蔡进行对比,表面上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表达自己备受猜忌、屡遭贬谪的不满。
(2)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之情:下阕描写自己的农居生活:除草耕耘、修葺农宅,通过诙谐、自嘲的口吻说明自己事农的能力可以担任掌管农事的“力田”之职,实则表现了自己不能挥师北伐,完成壮志,却埋没于稼穑蓬蒿之中的无奈辛酸之情。(能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词的上阕提及历史上的李将军、李蔡,这种手法叫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空可从学过的诗词中选取一个诗句。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由注释中可知本词作于罢官归田园居后。可以知道作者的感情包含不满和壮志难酬。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表面上为李广鸣不平,实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现了自己不能挥师北伐,完成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 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小题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小题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分)
【小题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注意理解“沾衣”的含义,是指泪水找湿了衣服,以此来表明“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两联主要表达两人的友情之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22-23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22.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水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表现了自己心中的?之情。(2分)
23.请分别赏析这两首诗最后一句的写作手法。(4分)?


参考答案:22.依依难舍;伤感和孤独。
23.许诗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借景抒情,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衬托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写了松柏、梧桐,枝连叶盖,鸳鸯双飞,夜夜长鸣。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男女主人公生不能偕老,死却不分离。这种大团圆的结尾,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寄托了人们的哀思
B.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联想夫妻分离的方法,富有民族特色
C.诗中以神奇的色彩,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否定
D.这种浪漫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夜游宫》一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与诗,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参考答案:(1)描写了“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感慨,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衰鬓的悲愤情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了解诗人的经历,在此基础上理解本题的诗与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