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5:4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且于楚(有二心)——何之有(厌倦)
B.起不意(突然)——太子言(卑微)
C.杀人如不能(尽)——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
D.自来项王(道歉)——失其所(结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之乱,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彭王病不行——不行:快死了
B、而哭之——祠:祭祀
C、汉而楚破——与:亲附
D、彭王,项氏不亡——微: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梁王彭越闻之,言上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方上困于彭城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①有敢收视,辄捕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①其家主报仇 ②身死国灭,天下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孝文帝时做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敛。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上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1)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就是因为彭越王据守着梁地,跟汉军联合而使楚为难的缘故啊。 
  (2)栾布悲哭彭越,把赴汤看作像回家一样,他的确明白如何安排自己,不是顾惜自己的性命。即使是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能超出他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矣!惑:糊涂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B.小学而大遗小学:小方面学习山之高而止穷:穷尽
C.不相师耻: 以…为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心凝形,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是岁,元和四年
B.则群聚笑之攀援而登,箕踞
C.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
D.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3: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 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转而再游西山之愉悦,将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照应,以此寄托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际:交会。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A句中表停顿/句末表判断。B都是表修饰。C在/句中表停顿,不译。D起提宾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D项由原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可知初游非“西山”。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怜体无比 可爱
  可广问讯 幸运地
B.不相从许 一定
  渠永无缘 见面
C.始还家门 出嫁
  得府君书 刚才
D.可以千年 终、尽
  以煎我怀 预料、想到将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与朱泚同里闲,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廷玉有沈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铲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硃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泚统幽州行营为泾原凤翔节度使,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体微为要籍。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浸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泚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柳州司户参军、体微南浦尉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致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姑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白左巡使郑詹:“商于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少诚、少良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宰相卢杞方疾御史大夫严郢,欲逐之,得廷玉死状,即抵詹死,而斥出郢。帝闵廷玉忠,归其柩,厚赙之。李晟平朱泚,少诚等适终丧,晟表丐追赠廷玉。并官二子。而帝方招来滔,寝其奏,遂已。(《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玉间语泚间:私下
B.而亦悔乎而:你
C.泚不能屈屈:屈服
D.而帝方招来滔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蔡廷玉“有沈略”和“忠”的一组是(?)(3分)
A.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
B.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
C.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D.欲裂其壤,使不得桀归其柩,厚赙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道上下间应当有的礼法。针对这种情况,深谋远虑的蔡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金银财物来礼待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以助天子的费用,因而进献的牛马在路上络绎不绝。
B.又有一个叫朱体微的人,也是朱泚的心腹。每当蔡廷玉有建议时,朱体微就想方设法阻挠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朱体微,朱体微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
C.朱滔向朱泚有所请求时,有不合理法时,蔡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有的律法。
D.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德宗出示朱滔的奏表,而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蔡廷玉、朱体微二人,贬蔡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朱体微为南浦县尉来安慰朱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屈”的意思是“使屈服”。因为这个字发生了活用,在具体的意境中应该理解成使动用法,即主语朱泚使宾语蔡廷玉怎么样了。理解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最终解释的是“屈”在“文中”的活用后的语境义。这在《考纲》中有明确的要求。
小题2:A项前句的前语境表现的是实际情况,即蔡廷玉有所谋略的原因,此处属于答非所问,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后句说的是皇上下命令任命他官职,陈述的对象是皇上,而不是蔡廷玉,所以此处不合乎“直接”的要求。B项的前句写的是蔡廷玉在被捆绑侮辱时毫无屈服、妥协的表现,这与深谋远虑无关。D项的后句写的是皇上的行为,是从侧面表现蔡廷玉的忠诚的,这就犯了“避实就虚”的错误。
小题3:此项中有多处错误,“朱体微就想方设法阻挠他”的说法是错误的。理解时必须联系具体的意境,原文中“左右”一词很重要,但教材中此词的常见意思放在这里都不合适。这种情况下,思路有二:一是推测为“相合、一致”的意思,一是推测为“违背、阻挠”的意思。继而联系相关的意境进行区别分析,就可以确定前一种推测是符合语境的。“更加相信朱体微”和“朱体微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这样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关键点是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更加相信蔡廷玉”和“朱泚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
译文: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他和朱泚是同乡,小时候相互间很亲近。朱泚任幽州节度使,上表让他在幕府中任职。
蔡廷玉深谋远虑,善于与人交往,内外之人都和他很友好。朱泚经常向他咨询事情,还多次派他到京城去。这时候,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道上下间应当有的礼法。蔡廷玉私下对朱泚说:“自古以来没有为臣不守礼法而能够把福禄传给子孙的。您南与赵、魏相接,北面有奚虏,虽然兵多地险,但是不是久安之地,有一天赵、魏反咬一口,您就成了鼎中之鱼了。不如拥戴天子,铲除诸多灾难,这样功勋可以铭刻在鼎彝之上,怎么样?”朱泚赞同他的建议。蔡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金银财物来礼待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以助天子的费用,因而进献的牛马在路上络绎不绝。于是又劝朱泚进京朝见,朱泚想听从他意见,但属下部将被激怒了,把蔡廷玉捆绑起来并侮辱他,蔡廷玉没有丝毫屈服的言词,朱泚不忍心杀他,囚禁一年多之后把他放回来,并问他说:“你后悔了吗?”蔡廷玉说:“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情就感到后悔,我用忠义来劝勉你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又被拘禁了一年多,问他说:“能不能反省你的错误?”蔡廷玉回答说:“不杀我,您将得到名誉。杀了我,我将得到名誉。”朱泚不能使他屈服,待他又像当初那样。
还有个朱体微,也是朱泚的心腹。蔡廷玉有建议时,朱体微就想方设法帮助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桀骜之气稍有改变。蔡廷玉终于完成朝廷的任务。朱泚内心惧怕弟弟朱滔逼迫自己,朱滔也劝朱泚入朝,于是朱泚把军队委托给朱滔。蔡廷玉、朱体微一起告诉朱泚说:“您入朝就是第一功臣,以后的任务也很重要,必须是诚实可靠的人,才可以把军队交给他。朱滔虽然是您的弟弟,但为人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军队交给他来代管,就是把灾难转嫁给他。”朱泚不听从。他们二人跟随朱泚来到朝廷,德宗做太子时,就知道蔡廷玉,见到他对他尊重眷顾十分优待。朱泚统领幽州行营任泾原凤翔节度使,皇上下诏令蔡廷玉以大理少卿的身份任司马,朱体微任要籍。
朱滔向朱泚有所请求时,有不理法时,蔡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有的律法。朱滔打败田悦后,逐渐骄傲放肆自以为是。左右有憎恨蔡廷玉的人,胡乱说:“蔡廷玉一向诋毁朱滔,要把燕分成四部分,都是蔡廷玉的倡议,朱体微响应赞同的。朱滔上表说这二人离间他们的骨肉之情,请求有关部门杀掉他们二人。又给朱泚写了同样内容的。朱泚怨恨朱滔夺去了他的军队,没有听从朱滔的话。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德宗出示朱滔的奏表,而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蔡廷玉、朱体微二人,贬蔡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朱体微为南浦县尉来安慰朱滔。朱滔派间谍到朝中打探,并说:“皇上如果不杀蔡廷玉,就应该把他们贬谪出京城,他们会向东到洛阳,我将把他们捆绑到帐下肢解了他们。”将出发时,德宗慰劳蔡廷玉说:“你姑且走吧,为国家受些委屈,年内就能回来。”蔡廷玉到了蓝田驿,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说:“去商于的道路太危险,不能经过那里。”郑詹追上他们让他们取道潼关。蔡廷玉告诉儿子蔡少诚、蔡少良说:“我为天子不动一刀一枪就拿下幽州的十一个城池,打算分裂朱氏管辖的地区,使他们服从朝廷,却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天助逆贼吗?现在官吏让我取道东都洛阳,这大概是朱滔的计谋我不能使国家受辱。”得到到了灵宝,就投黄河自杀了。
宰相庐杞当时正憎恨御史大夫严郢,想把他赶出朝廷,得知蔡廷玉死去的情况,就使郑詹抵罪,而把严郢驱赶出朝廷。德宗怜悯蔡廷玉的忠诚,下令运回他的灵柩,赐给丰厚的财物帮助办理丧事。李晟平定朱泚,蔡少诚正好守丧期满,李晟上表请求追赠蔡廷玉的官职,并建议给他两个儿子官职。而德宗正在招抚朱滔,就将李晟的奏章压下了,此事也就作罢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