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短周期的3种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变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和Z可以形成XZ3化合物。请回答:
⑴X元素的名称是?;Y元素的名称是?;Z元素的名称是?。
⑵XZ3化合物的分子式是?,电子式是?。
⑶分别写出X、Y的含氧酸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1)氮 、碳 、?氢?; (2)NH3?
?(3)HNO3、H2CO3
本题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从元素X、Y、Z之间的原子序数的关系(依次变小),它们核外电子层数的关系(之和是5),以及X、Z可形成化合物(即不是稀有元素),这就确定有两个元素在第二周期,一个元素在第一周期,即Z是氢元素。由于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即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Y是碳元素。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故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5,所以X是氮元素。答案:(1)氮 、碳 、?氢?; (2)NH3?
?(3)HNO3、H2CO3
学法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以及运用其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是熟练掌握“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68O、188O、O2-、O2、O3是:(?)
A.氧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B.五种氧元素
C.氧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氧的五种同位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事实中,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的是(?)
①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H2S水溶液)酸性强?②HCl的稳定性比H2S大?③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 ,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还原性:Cl-<S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氢化物的酸性不能用来比较非金属性强弱,例如HCl水溶液的酸性比HI的弱,但Cl的非金属性比I强,故①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②正确;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说明Cl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③正确;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S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④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⑤正确,所以②③④⑤都能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本题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

⑴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
⑵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
⑶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⑷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⑸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⑴⑶⑵⑸⑷
B.⑴⑵⑶⑷⑸
C.⑴⑸⑶⑵⑷
D.⑴⑶⑸⑷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实心球式;
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蛋糕”;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运转式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3年玻尔提出轨道式原子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20世纪20年代以来提出了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K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B项,Cl-核电荷数为17。D项,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