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5分)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能。“敌”有抵抗、承受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题2: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1)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步骤2)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3)(步骤一,步骤三各1分,步骤二2分)(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步骤①回答,步骤②),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起到这种表达效果,答出效果;步骤③答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炼字题的三个步骤:析字+代入原句释句意,析效果+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者包含作者何种情感)
点评:炼字题一般有两种,直接点出诗句中的某个字,更多的是,要同学自己根据能力,去找出这个字。我们在解题时关注以下几种词(1)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多用拟人的手法?(2)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3)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炼句题要用鉴赏的形式分析其妙处及表达的思想。
小题2:试题分析:分析艺术手法三步骤:明确手法+所在诗句分析+表达情感(表现主旨)如果是描写,还要分析描写的特点。
点评:本题是一道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李商隐又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借景抒情,借以营造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抒发复杂而又深挚的情感。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下面两题。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小题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
小题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小题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这首诗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地难奈难遣。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1分)“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1分)?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1分)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3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小题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待因何而愁。(2分)
小题2: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这是触景生情。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而蒹葭秋水,杨柳河桥,皆与怀人伤别有连。首联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题干第一二问是要求分析诗歌运用哪些意象营造的氛围,进而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举出诗歌运用的能传达作者情感的意象加以分析。能够表达诗歌情感的意象有:蒹葭、杨柳、云、日、雨、风、鸟、黄叶、蝉鸣,这些意象与首句“愁”字结合起来,营造的氛围自然是萧条凄凉的,结尾部分,诗人将思乡和吊古融合起来,两种情感互相渗透,互相激发,感情浓烈,较之一般怀古诗、思乡诗,意境更为高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