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2)?,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浔阳江头夜送客,?。(白居易《琵琶行》)
(5)?,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6)?,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岂无山歌与村笛,?。(白居易《琵琶行》)
(8)?,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又闻子规啼夜月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枫叶荻花秋瑟瑟
(5)千呼万唤始出来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呕哑嘲哳难为听
(8)沧海月明珠有泪
本题解析: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钩连”“作客”“始出来”“幽愁”“呕哑嘲哳”“沧海”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小题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目的什么?
小题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借梦中西湖之美,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
小题1:(3分)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像)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本题解析:
译文:苏云卿,广汉人,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对待邻里很有礼貌,无论贵贱老少都尊敬
他,称他为苏翁.苏翁身高七尺,长着一副漂亮的胡子,不苟言笑,穿布衣草鞋,终年不换,未曾生病.
苏翁除去荆棘,用土筐运来石子垒成菜圃,耕耘、种植、除草,灌溉培土,都很有方法。即使酷暑严寒,土焦草冻,菜圃里也不缺少蔬菜,郁郁葱葱,四季菜品一应俱全。味道比其他菜圃更好。加上市不二价,菜贩获利加倍而且卖得很快,常常提前交付定金预订.他晚上编织草鞋,坚韧超过皮革做的木底鞋,人们争着买来馈赠远方亲友.因为这些原因,他不缺柴米,有盈余就用来周济急需和告借的人,借者不还,完全不放在心上.灌园之余,闭门高卧,或者整天端坐,高深莫测.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乡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托付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仅次于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苏云卿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们。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们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西汉书》一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感情渐渐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老人慢慢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只是,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于是问:“德远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客人说:“现在朝廷起用张公,正是想了结此事(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老人说:“这恐怕不是他了结得了的。”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们请您去与他共同完成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苏云卿鼻间隐隐发出声音
,好像埋怨自己刚才失言。
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第二天早晨,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却发现门户紧闭非常寂静。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邯郸道上①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②。
注: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②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小题2】 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树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小题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可以根据诗句赏析,加以分析即可。时值秋天,邯郸道上潦水干涸,祠庙殿宇坍塌颓坏,古木苍苍,荒凉冷落,秋风一吹,响起一片萧瑟的声音。往日的列国都城,今天已经衰败不堪。然而,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出难以详述的丰功伟绩的地方。如今怎样呢?社会的变化,人世间的沧桑,使得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了。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卢生,是唐代沈既济《枕中记》中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黄粱梦”的故事主人公。拜卢生,即追求功名的同义语。当年,卢生热衷功名,所得到的只不过是梦中的荣耀而已。这自然会使我们想到:今天这些名利之客步其后尘,又能得到什么呢?即使他们生前取得了功名利禄,身后又能留下什么呢?这两层含义,前者以典故本身的寓意作了辛辣的嘲讽,后者则以上二句的凄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示。可见,人世间的穷通荣悴是不足道的,人们也大可不必为此而奔波劳碌。所以,这首诗的旨意就是对人们热衷于功名利禄痛下针砭,是一篇醒世之作。诗人以蹉跌衬托、含蓄婉曲的方法,来表达人生哲理意味很浓的思想,深沉有力,发人深省,颇有艺术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4分)
这一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5分)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