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6:03: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驼种树(以……为业,作动词)
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和,同)
B.且硕茂,早以藩(结果实,作动词)
古人烛夜游(持,拿着)
C.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诸父异爨(等到)
D.母立于兹(通“尔”,你)
虞常果张胜(牵攀,招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太平?致:传达
B.文采于后世?表:表露
C.方其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D.而皆有心焉?侈:夸大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所欲哉?且行千里,谁不知
B.忠献公贤于人也远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C.忠彦告?虽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D.乃泣书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躁相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虽然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但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4.?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5、(1)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2)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赞同他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 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 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 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 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朝代)的 ?。(2分)
小题3: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6分)
小题2:北宋?司马光(各1分)
小题3: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复句之间的关系。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人物变化)亮数挑战(人物变化)懿不出(人物变化)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人物变化)懿怒(事件转换)上表请战(人物变化)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3:只是一道文意高扩的题目,注意抓住文中的句子“以示武于其众耳”。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田横①墓文?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③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④。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注】①田横: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是我国古代著名义士。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汉高祖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②夫子:指田横。③阙里:孔丘少时所居之地,此处借指孔子门下。④遑遑:匆忙不安之状,此指孔子之道不行于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吊:安慰
B.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称王
C.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蛰:本指冬眠,此处比喻国民沉默
D.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丐:请求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都属于作者孙文对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的一项是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③碧血横飞,浩气四塞?④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⑤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⑥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选项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慕名前往,绕道去拜访了田横之墓,为之写了祭文,表达了自己的“旷百世而相感”的情感。
B.在《祭田横墓文》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田横等忠勇之士的敬仰和悼念,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
C.孙文在序言中回顾了死事的惨烈,肯定了起义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国人给予勉励,全文情感悲壮。
D.孙文引用史载田横事与黄花岗起义作对比,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
小题4: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3分)
②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3分)
③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我已经看遍了全天下,哪里有可以跟您的行为类似(差不多、相提并论)的啊?
②好像历史上记载田横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啊。
③我写这篇序言,既是哀痛死去的人/(为死去的人哀痛),又是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我国人民/(又是把它作为对读了这本书的国民的一种勉励)。


本题解析:
小题1:悼念、凭吊
小题2: ①无关黄花岗起义,②是谈的“损失”之大⑥句是关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们的感慨,A、B、C三项被排除。
小题3: A“绕道去拜访”不对;B“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不对,“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作者不迷茫;D对比应为类比,主要目的是表达姓名无可考、事略无法编纂的痛心。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曷:哪里。庶几:差不多。②虽:即使。善传:善于为……作传。
③为:介词,替,为。痛:哀痛。勖:勉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其义高:赞赏,认为……高
B.直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奔向。
C.求获畴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强行改变
小题2: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3分)(?)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
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
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
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3分)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
(2)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
(3)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


本题解析:
小题1: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小题1: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小题1: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小题1:(1)“展效”,1分,译为“表达”;“辱命”,1分,译为“辱使命”;“安得……乎?”,1分,译为“怎么(哪里)能够得到……呢?” (2)“营”,1分,译为“选取”,译为“谋求”、“寻找”、“建造”亦可;“躬耕”,1分,译为“亲自耕种”;“以”,1分,译为“来”。 (3)“为……所……”,1分,译为“被”,译为“受到(袁尚的征召)”亦可;“辟”,1分,译为“征召”;“乃”,1分,译为“于是”、“就”。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与田畴相见,(见面后)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北山(阴山)直奔朔方,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释放了他,没有杀他。
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所有的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他凭借印绶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拒绝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田畴对乌桓过去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答应他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并把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全安置在邺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